鎮遠“一園一城”雙引擎拉動跨越發展
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既要大力發展工業,又不撂下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鎮遠縣領導班子高瞻遠矚,著眼長遠,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城鎮帶縣、文化旅游興縣”四大戰略,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發展,積極從實際出發調整優化結構,完善區域布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延長產業鏈條、降低資源消耗、優化生態環境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目前已形成了黔東工業園區倡導循環經濟、歷史文化古城引領生態旅游的“一園一城”發展格局。
氵舞陽河畔的鎮遠古城,入夜后華燈齊放,流光溢彩,宛如一道流動的星河。石板街上的游客穿梭在古民居群落中,感受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寧靜悠遠和博大精深。而在數10公里外的湘黔鐵路邊,作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區的黔東工業園區,廠區工地燈火通明,工程建設如火如荼。這是人們近日來到鎮遠縣留下的深刻印象。
鎮遠縣委、縣政府于2000年著手建設鎮遠縣黔東工業園區,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實行資金補助等措施,鼓勵動員鎮遠縣城周邊零散企業陸續遷入工業園區,實行園區規模化、集中化、園區管理科學化、企業服務優質化,同時大力引進新項目落戶園區,力推工業經濟集群發展、集聚發展和集約發展。園區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于工業生產的每個環節,10年來實現了安全發展、清潔發展、持續發展,被省發改委列為“貴州省13個循環經濟示范區”之一,并列入黔東南州“四圈一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作為鎮遠縣委、縣政府“工業強縣建市”的主戰場,黔東工業園區如同強有力的“引擎”拉動了鎮遠經濟加快發展。
鎮遠縣委、縣政府成立工業園區管委會,提升服務質量,狠抓服務管理,強化服務措施,全心全意為企業當好“保姆”。實行24小時開通服務電話,執行“封閉運行”管理,開通重大項目“快車通道”;加強治安管理,為園區創造良好寬松的投資環境和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經過10年來的艱辛努力,園內現有各類企業30余家,其中規模企業16家。主要企業有貴州青酒集團、黔東火電廠、貴州東立水泥廠等,主要產品有硅錳合金、工業硅、電解錳、白酒等,基本形成了電力、冶金、釀酒、建材4大支柱產業。2010年1至9月完成工業總產值87000萬元,區域內完成稅收8663.8萬元。
與此同時,“文化旅游興縣”戰略同步實施。縣委、縣政府采取給修建改造民居客棧的住戶獎勵,實行民居客棧評星制度等激勵措施,狠抓鎮遠古城河濱步道、古城步行街、景觀燈飾亮化等旅游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發展作為又一臺“引擎”啟動,威力初顯。
鎮遠古城隨著周邊企業的搬遷而遠離喧囂,美輪美奐的山水人文風光越來越被省內外游客所青睞。“中國最美10佳古城”、“中國最具影響力旅游名縣”、“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地”等榮譽桂冠名至實歸。通過大力挖掘古城文化內涵,開辟古城水上游,結合今年第四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暨鎮遠古城藝術節的舉辦,鎮遠斥巨資打造大型實景歌舞表演《水舞太極千年鎮遠》,拍攝以鎮遠歷史文化為題材的《鎮遠古韻》室內劇等。按照做精做美、做古做優原則,對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進行保護和適當開發,將古城做成旅游、休閑、度假的目的地。引進旅游營銷合作企業,通過多方位宣傳策劃,把鎮遠古城作為一個品牌推向周邊地區,推向世人。如今,鎮遠古城已不再是養在深山中的閨秀,越來越多的客人開始熟知鎮遠,青睞鎮遠。今年1至10月全縣就接待國內外游客130.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344.4萬元,同比增長23.4%和26.9%。
“雙引擎”拉動效應日益明顯。2009年,鎮遠全縣共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8.4億元,同比增長11.4%;完成財政總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18.1%;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分別完成5.52億元、6.81億元、6.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16.6%、10%。工業總產值已經取代農業總產值成為第一經濟支柱產業,第三產業緊隨工業而位居第二,產業結構得到根本性轉變。2010年前三季度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4.9億元,同比增長17.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比。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8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5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32.5%、12.4%。
該縣縣委書記蔣映生、縣長李吉科介紹,今年7月,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文化旅游興縣”戰略“三年集中打造推出鎮遠”的實施意見》,堅定走“打造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品牌,走文化旅游興縣的科學發展之路”,并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力爭到2012年底,接待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5至30%以上,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200萬人次以上,旅游產業總收入達到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