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幸福指數”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
“幸福指數”到底是什么,也許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一樣的回答。經濟學家指出,“幸福指數”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分數:一個人內心的欲望是分母,分子則是你的擁有和收獲,分子越大就越幸福。近年來,該詞也頻頻被眾多黨政領導和新聞媒體提及,并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而在不久前召開的鎮遠縣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幸福指數”就作為一個新名詞,首次被寫進了該縣黨代會報告,讓人耳目一新,迅速引起了代表們的熱議,成為報告的一大亮點。
來自農村基層的代表蒲樹華在分組討論報告時說,自己任黨代表多年,而在報告中提出建設幸福鎮遠,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這還是第一次。觀念新穎,有親和力,聽了很讓人感動,體現了黨委政府更加關注民生、更加注重和諧的執政理念。
報告提出,到2015年,鎮遠縣將基本完成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建設任務,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達到95%,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60%以上,初中畢業生進入高中階段就讀的學生比例達到90%,力爭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每個鄉鎮有1個綜合文化站或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在較大村寨建設文化活動室,實施“寨寨通廣電”工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廣播人口覆蓋率達88%以上。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報告還提出,到2015年,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城鎮無收入老年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3%以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基本消除農村危房。加快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使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并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繼續發揮困難群眾咨詢服務中心、愛心助學基金的作用,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不讓一個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出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扶助政策,讓這些特殊群體得到照顧和關愛,感受到溫暖。
鎮遠縣委書記蔣映生說,我們應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把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一種目標和追求,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滿意、快樂和有價值。使人民群眾不但有富足的物質生活,還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讓每一個人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寄托。物質條件是人們生活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幸福感就無從談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也就失去了基礎。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物質財富。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民生問題。同時,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還必須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讓老百姓有安全感;創造一個平等、民主、向上、寬松的精神環境,讓老百姓有尊嚴感。
蔣映生還說, 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要把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并重,切實抓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健全社會保障,完善社會管理,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解決好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廣大群眾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不斷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尊嚴感。(何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