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樸實的船工,一艘堅固的大船,半個世紀來一直支撐著貴州公路史上的最后一個渡口。
這就是位于
每天清晨,擺渡的師傅們早早地走向清水江開始工作;傍晚,他們才踏著晚霞匆匆往家趕。幾十年來,在這個當年的紅軍渡,幾代船工們見證了施洞渡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在今年8月25日,隨著施洞大橋的正式通車,運行半個世紀的渡口與大橋完成了崗位“交接”。貴州最后的公路渡口從此消失了。但美麗的施洞渡口和它為貴州交通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從木船到鐵船
施洞公路渡口是上世紀50年代隨著
上個世紀80年中期,擺渡的技術(shù)有了提高,人們在河上方拉了鋼繩,用上了滑輪。1985年,
鐵船雖好,也有“闖禍”的時候。一次,師傅們忘了將船用繩子固定好便讓車上船,車緩緩開上船時,船身便開始搖晃。只見車子一個趔趄,“撲通”一聲掉進了水里,司機變成了落湯雞。所幸車上的其他人都按擺渡操作要求提前下了車。
雖然只是有驚無險的一件事,但師傅們卻從此以后吸取了教訓(xùn),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小心翼翼,檢查了又檢查。
由于每天過往的車輛很多,都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有時一等就是幾個小時。這時,師傅們不光要渡船,還要給旅客們免費準備飲食,甚至住宿。久而久之,許多旅客特別是司機都成了他們的朋友,在過河時經(jīng)常嘮上幾句,間或給他們捎上一包煙一瓶酒。禮物雖輕,卻讓人感到溫暖。
渡船最繁忙的時候在2004年底到2005年初,那段時間
渡口幾多事
2002年12月底,潘通思從部隊退伍回來,接了父親潘正明的班,在施洞渡口當起了班長。
發(fā)生在渡口的許多往事,潘通思歷歷在目。2003年5月的一天,天氣有點炎熱,潘通思正倚在船上休息。這時,上游處出現(xiàn)了幾個外地年輕人游泳的身影。突然,一女子在水中掙扎了幾下后被迅速地沖向下游,潘通思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
潘通思試圖把該女子往上游拖,但幾次都因水流湍急沒有成功,反而還嗆了幾口水。這樣耗下去,兩個人都將面臨生命危險,潘通思想,往上游拖不行,那何不換個方式借助水的推力向下游拉呢?終于,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他成功地將落水女子救上岸。一上岸,他已累癱在地。
說起渡口的故事,最讓潘通思敬重的人就是父親潘正明。上個世紀50年代初,潘正明就在
1970年6月的夏汛,出現(xiàn)了施洞歷史上的最高水位,把清水江沿岸的許多房屋都淹沒了。當時,其他師傅都外出開會了,潘正明將船撐到了河對岸,但由于河水在迅速漲高,他被困住無法返回。水一漲就是三天三夜。潘正明沒有絲毫松懈,水漲一點,他就把船向岸上劃一點,執(zhí)著地與大水搏斗了72個小時,也沒有放下手中的撐桿,沒有放棄渡船。
上個世紀60年代,村民們都是靠掙工分吃飯。船工潘正明已經(jīng)開始有了工資,但工資還不夠用來抵工分。有人勸他,完全可以去干別的活掙更多的工分,犯不著這樣讓全家跟著挨餓。但是,潘正明想,沒有人愿意干這“吃虧”的活,那渡口不就得停渡了嗎?他一直堅持了下來。
父親退休了,通常就由兒子來接班。在施洞渡口,像潘正明這樣的父子船工,還有劉德光、張榮生、劉必夢和龍勝才4對父子。船槳成了父子間的接力棒,幾十年來,正是他們撐起了施洞渡口的一片天。
最后的船工
在鎮(zhèn)政府石主任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劉萬祿。想象中,船工都是魁梧健壯的模樣。可老劉的形象卻讓我們有些疑惑:他瘦小的身材怎么會撐起載著汽車的大船呢?
但是,隨行的徐支書卻贊不絕口:“他呀,擺渡幾十年,從沒出過事,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誰不曉得他喲!”
老劉是沿江的村民,出生于1944年,從小便與清水江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20歲那年,老劉接過船槳,開始擺渡生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交通逐漸發(fā)達,加之年事已高,老劉幾度從船上退了下來。但是,他始終無法割舍擺渡的情結(jié),他多次謀劃著“重出江湖”。
機會終于來了,2000年的時候,施洞渡口沒有人擺渡,而修過路橋的事情,還遙不可及。老劉來到村支書家,主動請纓,村支書又把船槳交給了他。為這事老劉高興得多喝了幾杯,一夜沒合上眼。盡管干這差事每年只有1800斤大米的報酬,而且最忙的時候,還要把大兒子叫到船上來義務(wù)幫忙。
老劉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就這樣成了這個渡口最老的船工,也是最后的船工了。
忙的時候,老劉從早上7點過鐘起床,一直到晚上10點才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家休息,老伴氣壞了,罵他“吃多了,沒事干”,老劉只是笑笑,然后,端起酒杯,美滋滋的喝上一口,所有的疲勞很快就消失了……
在大橋竣工的那幾天,很多人都到橋面上去走走“嘗鮮”,過往的汽車、行人也不再乘渡船。老劉忽然感到有些不習(xí)慣,但是,這一次,他確實是一點遺憾都沒有,得知要修大橋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擺渡生涯即將結(jié)束。而修橋,那可是施洞人祖祖輩輩盼望著的事情。如今,夢想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老劉說他高興還來不及呢。
一橋飛架
2003年初夏,我們乘車在施洞過渡口的時候,看到渡口上方不遠處已動工修建大橋。聽施洞的老人們說,當年紅軍就是在渡口下游幾百米的地方渡過清水江的。隨著大橋的開工,貴州最后一個公路渡口就要結(jié)束其歷史使命了。于是我們與施洞相約:在大橋建成的時候,再去施洞昔日的紅軍渡見證公路大橋的飛架,見證老渡口和新大橋的更替。
今年夏天,聽說大橋已經(jīng)建成,我們便從
驅(qū)車上橋,橋面寬闊平整。橋下江水奔流,波浪滔滔。
一位大客車駕駛員說,現(xiàn)在有了大橋,過清水江要不了1分鐘,而以前經(jīng)過渡口的時候,一般情況需要6分鐘左右,遇到車多,渡船緊張的時候就可能耗時半小時,甚至幾小時。這位司機說,以前最怕遇上漲洪水,渡口一旦停渡,所有車輛就只有另謀“出路”。“所以,以前對施洞渡口,我們有‘兩怕’,一怕堵車、二怕漲水”。
與施洞鎮(zhèn)一河之隔的
施洞鎮(zhèn)及其附近村寨,村民們都有田土在清水江兩岸,過去,他們祖祖輩輩乘船去種地;如今,施洞大橋成了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
去年9月12日,交通部副部長黃先耀在考察施洞大橋工程時得知,來往于兩岸的汽車和老百姓將結(jié)束渡船的歷史時,欣喜地連聲稱贊“好”。
貴州最后的公路渡口從此“退役”了。但美麗的施洞渡口和它為貴州交通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作者:黃桂花 石云華 羅茜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