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老的“史詩”帶到北京
——北京潘家園市場訪苗胞
京城三月,風和日麗。借到北京采訪全國“兩會”之機,記者慕名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探訪從貴州到這里從事民族工藝品經銷的苗家姊妹。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記者在3號區見到來自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的潘玉珍,50多歲的潘大姐一身苗裝,是在這里經營工藝品的“老資格”。據她介紹,在潘家園從事民族民間服飾品銷售的苗族農村婦女有100多人,大多來自臺江、施秉、雷山、凱里、黃平、三穗等地,“市場旁邊的十里河都快變成苗族村了!彼f。
來自雷山縣麻料村的黃英一聽記者說苗話,似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她的名片上除印有極具個性的苗族服飾形象外,還有英文姓名、地址和電子郵件。她告訴記者,每年場租要2萬多元,還有房租、孩子在京讀書及生活費用不下四五萬元。記者試探性地問了一下她的收入:“除了這些收入還有兩三萬吧?”她露出不屑的笑容:“那哪里夠用呀!”
在王永蘭的攤位前,幾個“老外”正在選購銀飾。她告訴記者,周末來這兒買東西的外國婦女很多,她們對苗族的傳統銀飾興趣尤其濃,有的不僅是作為裝飾,還拿去進行工藝研究。這時一名“女老外”選好了幾件東西,而雙方都不懂對方的語言,計算器成了彼此間討價還價的唯一工具。她深有感觸地說:“以后不管孩子做什么,不僅要讓他們好好學習苗語、漢語,還要學好英語,不然真是不行呀!”記者幾乎不相信這樣的話出自一位農村婦女之口。看來見了世面后觀念真是不一樣。
據介紹,這里的苗族姐妹們除了采購黔東南等地民族服裝、銀飾等工藝品來這里出售,還到廣西、云南、湖南、海南等地采購各民族工藝品銷售,人均年營業額約在20萬元以上。而且他們在這兒的特殊現象還引起了北京人類學家的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中心學者楊郡等經過多年追蹤調查,出版了《安神大吉——潘家園舊貨市場苗族群落考察隨筆》一書,對這群特殊的苗族姐妹給予了高度評價——“她們把古老的史詩帶到了北京,她們把‘田野’帶到了北京,她們把苗族的繡品帶到了北京;她們是文化產業的經營者,她們留下了苗族唱不完的古老的歌聲”。
(吳一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