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人酷愛銀飾,有深厚的打銀傳統,那些聚集著大量銀匠的村寨,被人們稱為“銀匠村”。在貴州,“銀匠村”是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屬罕見。
然而,在現代潮流沖擊下,銀匠逐漸走出山寨,來到繁華都市,用手藝打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當銀匠外流已成趨勢時,“銀匠村”隨即褪色,村里很難再聽見叮當作響的銀飾敲打聲。一些人士對此表示擔憂:苗族銀飾文化會不會因此走向消逝?
吳中英家中的半成品銀飾
沒有銀匠的“銀匠村”
一身苗族服裝、手拿竹簍的吳中英正準備去打谷子。聽說記者來找銀匠,她停下了腳步:“我丈夫就是銀匠。”
吳中英家住九擺,黔東南州
吳中英家的銀匠坊不足5平方米,鋪滿灰塵的木桌和地上,擺著各種工具和半成品銀飾。吳中英從墻角翻出一個盆,里面裝著各類烏黑的飾品——印著鳳凰的手鐲,繞著銀絲的項圈,花鳥形狀的耳環,“都還沒得打磨,所以是黑的。”吳說。
這些銀飾出自吳中英丈夫熊中德之手,由于長期在
在九擺,到處都流淌著銀匠的痕跡:家家都有打銀作坊,婦女們都戴著丈夫打造的銀飾。
然而,任憑記者走遍九擺山間小道,挨家挨戶尋訪,始終沒能遇到一個銀匠。
“不在家,都出去打銀子去了。”每一個村民,都給了記者相同的答案。
銀匠走向外面的世界
沒有銀匠的銀匠村,九擺僅僅是黔東南“銀匠村”褪色現狀的一個縮影。
黔東南苗族銀匠眾多,控拜、麻料、馬高等村寨,80%以上的人家都以銀飾加工為副業,成為典型的銀匠村。
苗學專家告訴記者,苗族銀匠大約出現于清末,至今有近百年歷史。在著名的銀匠村控拜,430多戶人家90%以打銀為業,銀匠多達1100多人。“農閑時,寨里到處是叮當聲,到處是炭火煙子。”一個村民回憶當年紅火的打銀場面時如是說。
和九擺一樣,今天的控拜也很難找到固守在家的銀匠。
“都去
據了解,還有很多的銀匠走出省門,到廣西、湖南等打銀子。
苗銀文化走向何方?
銀飾,對苗族而言,除審美之外,還表示富有和避邪,苗銀也成為黔東南的文化符號。
據了解,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銀匠常常是農忙封爐,農閑操錘,皆不脫離農事活動。正是由于技藝復雜且講究,苗族銀飾鍛制已被列為中國501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銀匠紛紛走出山寨后,很多文化人表示出了擔憂:烙印在苗銀中的文化痕跡會慢慢淡去。
一位社會學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銀匠走出山寨,外出經營,這種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無可厚非。令人擔心的是,離開了苗家山寨,融入商品經濟的洪流,苗族銀飾文化將走向何方?
“也許有一天,苗家銀匠不再固守為女兒打造銀飾的傳統,而迷戀于最暢銷最流行的銀飾制作。到了那時,苗家漢子不必擔心會為女兒制作一套漂亮的銀飾而窮盡一生,但他看到是,卻是女兒脖子上的項圈,和鄰家女孩身上的一模一樣。”這位研究人員說。
(張可 王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