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高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的觀點,昨日獲得數據支持。
財政部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預算5620億元,占全年預算數9080億元的61.9%。
這一進度快于整體預算的撥付速度,也快于往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預算的撥付速度。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刺激經濟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
去年年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
分具體項目來看,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較其他領域的進度更快。
數據顯示,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預算中保障性住房建設安排資金493億元,到5月31日已經完成427億元,而安排了2317億元的鐵路、公路、機場和港口等基礎設施投資也已經完成了1635億元,快于中央投資總體撥付進度。
從已撥付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資資金來看,大部分資金投向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其中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設、鐵路公路機場和港口、農村基礎設施、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領域投資金額超過3500億元。
這也解釋了今年前五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現象。1~4月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30.5%,業內預計,1~5月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將上升至31%。大規模投資被認為是今年上半年經濟止跌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隨著大部分投資已經下撥,一方面資金撥付的進度開始放慢,另外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央投資的發力空間有限。
此前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6月1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截至4月30日,已累計下達中央政府公共投資5189億元。這意味著5月份下撥的資金僅為431億元,大大少于前幾個月的撥付量。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能否延續反彈態勢,關鍵要看政府公共投資能否成功地拉動社會投資跟進。
但是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拉動效應不容樂觀。全國人大常委會人口資源和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邵秉仁,日前在一個論壇上表示,政府投資主要流向了基礎設施和國有企業,對全社會的投資拉動起的作用并不明顯。
數據顯示,一季度非國有部門投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3.3%,特別是外商、港澳臺商和私有企業投資大幅度下降。
為了進一步拉動房地產等領域的社會投資,國務院日前公布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調整結果。其中普通商品住房項目投資的最低資本金比例從35%調低至20%,其他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最低自有資金比例從35%降為30%。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熊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