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達最高獲利點 專家建議就業政策盡快向市場轉型
本報記者 肖明 北京報道
7月21日,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智庫首屆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研究員張翼指出,人口紅利將在今年達到最大的獲利點,此后將逐漸減少。
為此需要盡快制定適應新時期的人口政策和就業政策,“中國勞動力就業情況,應該與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相適應”。張翼說。
所謂的人口紅利,是指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對兒童與老年撫養和贍養的負擔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田雪原主持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究”課題。根據該課題研究結論,2009年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達到72.35%峰值,此后轉而下降,2030年以后可下降到67.42%,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水平。
人口紅利達最高獲利點后,勞動年齡人口每年新增數量下降,但是整個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仍會增加,預計到2017年峰值時達到10.01億人。其后呈下降趨勢,2030年可減至9.89億,2050年可減至8.62億,相當于本世紀初的水平。
過了2009年最高獲利點之后,2010年到2017年仍是人口紅利的獲利期,尚有較多的“人口紅利”可以分享。為此,需要在近7年的獲利期盡快調整好新的人口政策和就業政策等。否則,獲利期過后即轉入“人口負債”期,屆時老年人口負擔加重,并且呈累進式加重趨勢。
根據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姜鋼的說法,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約為1020萬名,比去年約減少30萬。而主要原因不是大學生就業困難,而是主要跟適齡人口減少有關。
張翼則告訴記者,未來隨著高中畢業生數量不斷減少,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有可能出現高考報名人數接近或者低于高校招生人數的情況。
高校招生增加,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未必同步放大。這也是就業領域一直飽受詬病的社會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結構性問題。
比如按照求人倍率(全社會用人需求量與勞動力供給量之比)計算,來自職高、中專、技校畢業生的需求比重最大,2008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力市場對這類勞動力的需求比重約在60%左右,而高校畢業生不到1%。
“究其原因,大學所學的和社會需要的不匹配。專業課太少,外語等公共課課程太多,反而不實用。”張翼建議對教育課程進行改革。
同樣,越是技能等級高的員工,社會需求量大,但是供給卻不足。比如中國每1000名工人中,才有4名技師,每10000名工人當中,才有5名高級技師。發達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的比例超過35%,中級技工占50%以上,初級技工只占15%。
張翼前不久到廣東東莞等地進行調研,他發現農民工已經開始“跳槽”,這是就業形勢好轉的表現之一,為此應該抓緊時間做好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同時,國家應該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教育要與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從而形成勞動力就業與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相適應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