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十一"黃金周,貴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個景點門票紛紛漲價,漲幅有的達到70%。這是今年以來國內景區首次大規模提價,也是發改委等部門去年發布"限漲令"到期后的又一輪漲價風潮。今年8月27日,國家發改委下文,明確規定旅游景點不得在國慶節前集中上調門票價格。內蒙古、寧夏、江蘇、湖南等地也紛紛承諾"十一"期間旅游景點不漲價。但是,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景區仍然"頂風漲",有的景區則醞釀把漲價勁頭延遲到節后。
"限漲令"不奏效:多少景點沖動提價
8月31日,由昆明市發改委委托石林縣發改局組織舉行了聽證會,擬調整石林景區門票價格,由140元上漲為每人次200元,漲幅達到40%。安徽天柱山門票近期已舉行了調價聽證會,旺季門票可能從120元調整至150元;廣德縣物價局9月初舉行聽證會,國家4A景區太極洞門票價格由60元調整為旺季90元。
在今年"五一"期間,已有不少景區按捺不住漲價沖動。黃山景區就把門票價格由200元上調至230元。而早在2004年,北京故宮、天壇等著名景點門票集體漲價。隨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國內旅游景點門票不斷掀起惡性漲價狂潮。
為規范游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發改委先后4次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游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漲令"并不奏效,景區始終走在"漲價"路上。
盡管"禁令"不斷,但多數景區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點漲價理由不外乎是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償還債務、控制流量等。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腳。
漲價之殤:走公益和商業化"雙贏"之路?
風景區一味漲價招致游客不滿。北大教授謝凝高曾游覽過幾十個國家的名山大川,他發現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風景區的投入,美國每年撥給國家公園的經費以及社會團體捐贈的經費有40多億美元,而我國每年
對全國187個國家風景區的投入不足2000萬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還用景區收入填補財政缺口。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朝克認為,景區進行過多建設并不是最好的利用,而把景區藏在深閨也不是最好的保護,最可行的發展之路是走公益和商業化兼顧的雙贏之路,但務必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從現階段我國國情來看,全靠國家來對風景區投入還不現實,要鼓勵社會團體捐獻,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門票價格和收入的監管,以確保門票收入能用作景區保護。
采訪中,不少游客和業內專家呼吁景點要充分認識到"唯漲價"帶來的危害。"唯漲價"并不能換來效益。一些游客反映,如果漲價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就會選擇其他的景區,這樣一來,游人減少,漲價的目的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景區的公益性也要求景區走平民線路。安徽巔峰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員盛學峰認為,風景區不能把旅游簡單認同于開發景區坐收門票,它還是帶動餐飲、住宿、文化等服務行業的"酵母產業"。"從長遠來看,景區不但不應該漲價,相反應降低門票價格,讓利于民,還景于民,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細微服務贏得市場份額,景區經營的前景才會更長遠。"盛學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