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匯市場風云突變:美元指數一個多月里跌幅高達3.4%;而澳元兌美元10月2日的比價為0.86,但到昨日即升至0.9268,短短兩個多星期澳元即對美元升值7%。
投資者若判斷不慎,購買了銀行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后不僅收益不如定期利率,甚至會落得虧損的結局。
進入10月份以來,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或公布最新凈值。記者發現,從2009年初到目前,國內銀行機構已累計發售產品3100余款,但一些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今年收益還不如定期存款。
根據某銀行本月14日公布的最新理財數據顯示,2009年第9期外幣理財產品“安享回報”6個月品種的港幣收益率為1.0%,美元收益率為1.2%;2009年第8期外幣理財產品“安享回報”179天品種的歐元收益率為1.4%,港幣收益率為1.0%,而同一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和港幣分別升值0.13%和0.125%。也就是說,如果把這些美元和港元兌換成人民幣定存半年,其利率收入均高達2%以上。
謹慎買掛鉤美元產品
而美元和歐元產品已是外幣理財產品中收益的佼佼者,其他幣種的理財收益率更是低下。一句話,不少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不如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高。
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不斷升溫,投資者風險偏好居高不下,風險資產受到越來越多的追逐,“避險”美元繼續承壓。市場普遍預計直到明年3月后,美元才會有加息的可能,在美國政府實施明確的支撐強勢美元的措施之前,美元跌勢恐難停止。因此,專家提醒,目前應謹慎購買掛鉤美元或港幣的外匯理財產品。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手上的外幣也建議兌換成人民幣并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以坐享更高的收益。
專家指點
購買外匯理財產品要“四看”
理財專家提醒,在世界經濟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投資者購買外匯理財產品要“四看”。
一看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外匯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浮動收益類產品。浮動收益類產品收益相對較高,但風險也大,這類產品比較適合對國際金融市場有一定程度了解、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和金融資產較多的高端客戶。
二看匯率風險。對于一些跨幣種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警惕匯率風險。比如,以澳元投資美元的理財產品,銀行在運作過程中一般需要先將澳元兌換成美元,待產品到期后,再將運作本金和收益兌換回澳元。在沒有風險對沖措施的情況下,兩次匯兌的時間錯配便會引發匯率風險。
三看產品掛鉤標的。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中,區間累計型和直接掛鉤利率的產品比較多,掛鉤能源、貴金屬、指數基金價格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也有所增加。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對掛鉤標的有所了解,以免陷入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窘境。
四看贖回條件。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期限普遍較長,一些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不允許提前贖回,一些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雖然能夠提前贖回,但只能在特定時間贖回,且需支付贖回費。(陳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