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小廣,距劍河縣城85千米。自乾隆以來,小廣一直就是劍河縣境內最大的侗族村寨,侗語稱“seiX wangX”(侗語轉音:歲旺),意思就是最大的寨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小廣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穩定卻又獨特的文化圈,有著許多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民族節日。而每個節日里,侗戲是少不了的。
侗族人素來就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侗族的歌曲有侗族大歌、敘事歌、盤山歌、多耶等等,光分類就多達數十種,侗家人十分重視教歌、學歌、唱歌,他們從歌里學歷史、學知識、學禮儀習俗,民間有“無歌不成禮儀,無歌不成侗”的說法。可以說,歌是侗族民間文學、侗族文化,乃至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礎。侗戲,正是侗家人對歌的癡迷使得漢族戲曲和侗族歌舞緊密結合。到清朝年間,貴州省黎平縣臘洞歌師吳文彩根據侗族敘事歌、琵琶歌將漢文傳書《二度梅》翻譯成侗語,并用一種新的方式進行表演,侗戲因此應運而生。
小廣人愛看侗戲,每次侗戲的演出,寨子里像過節一樣熱鬧,家家要請親戚朋友來看戲。他們站在戲臺前,戲不演完,人不離場,冒雨看戲和餓著肚子看戲都是常有的事。而臺上的表演者,也從表演中體會著快樂。侗戲,差不多已經溶入侗族人的血液中,成為侗族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要說小廣侗戲的傳承人,非王元江莫屬了。據王元江介紹,在180多年前,一個姓謝的湖南藝人來到小廣,他表演侗戲給人們看,并教人們演唱侗戲。最初,小廣人從謝師傅那里聽到的“侗戲”是用漢語演唱的,熱愛音樂的小廣人逐漸喜歡上了侗戲,他們加入了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內涵,使得“侗戲”慢慢溶入小廣人的生活,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小廣侗戲。
應該說侗戲與同一時期產生的湖南花鼓戲、廣西桂劇有著淵源,但與這些戲劇相比,侗戲發展緩慢,舞臺表演一直保存著產生伊始便具有的樸實無華、毫無雕琢的特點,或許,我們現在看到的侗戲,正是幾百年前花鼓戲、桂劇的最初形態。
漢、侗本是不同的文化,曾經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小廣侗戲里,卻有著明顯的漢侗文化融合的痕跡,很多戲劇劇情都是受漢文化的影響,比如《空城計》、《薛仁貴征東》等,演員在演戲時,也多穿漢服。侗戲能在侗族地區得以生存并開花結果,是漢族文化與侗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體現。小廣侗戲見證了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從戰爭到和平、從對抗到融合,從排斥到慢慢走向和諧的全過程。
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現代傳媒的發展,侗戲在小廣民眾的娛樂生活中已經不再占有絕對優勢地位,由于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戲師們全憑記憶把整出乃至數出戲記于腦中,再傳授給演員,這種方式的脆弱性嚴重影響到侗戲的順利傳承。
作為寨子里最有資歷的侗戲表演者王元江老人,經常會有侗戲愛好者來請教他,這時的王元江總是很開心的。然而,畢竟學侗戲的人不多,而且歲月不饒人,許多唱詞,連王元江自己也慢慢忘記了。
侗戲傳承了兩百多年,如今面臨著失傳境地,如今的王元江,是寂寞的,而沒有了王元江的侗戲,則可能是一種歷史的悲哀了。
(姜丹峰 吳運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