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姜丹峰 田景才)“以前眼睛只盯在幾畝田里,辛苦一年后沒存多少余錢,現在強多了,旱澇保收有近萬元收入。”剛剛賣出一批魚的劍河縣南加鎮南孟村龍小勇喜滋滋地數著鈔票。他曾經是村里的困難戶,在移民搬遷后,通過生態網箱養魚,成了當地聞名的富裕戶,和龍小勇一樣,仰阿莎湖畔的楊光維、龍運寶等300余農戶靠養魚販魚走上了富裕路。
三板溪電站建成后,在劍河縣境內形成了8萬多畝的湖面水域。劍河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立足豐富的水域資源,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移民巧做庫區“水”上文章,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失地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門路。目前,該縣水產養殖業已形成了規模,先后建起了大小43家養殖場,有生態網箱5700多口,網箱養殖水域面積38240平方米,庫汊養殖面積2870畝,庫區每天可供應活魚2000斤以上。今年1至11月水產品總產量已達到1000噸,產值1140多萬元。同時,漁業發展催生出一只專門以販魚為業的服務隊伍,每天把湖區的活魚調到凱里、貴陽、重慶等地銷售,解決了近百個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