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國家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省黔東南臺江申報的獨木龍舟名列其中。
記者前不久在黔東南州施秉縣舉行的“多彩貴州”首屆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節開幕式演出中,清水江上獨木龍舟活動讓人看得不亦樂乎。而在隨后的采訪中發現,這項古老而神秘的貴州民族傳統遺產,存在著逐漸失去魅力的危機。
傳 說
每年的農歷五月中旬前后,我省黔東南州臺江、施秉兩縣交界的清水江沿岸,苗族同胞都會舉行代代相傳的獨木龍舟競渡活動,以祭祀的方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現象。據施秉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吳光祥介紹,關于獨木龍舟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苗家的傳說,大體上都與殺龍或者災害有關,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
傳說一:清水江邊有個老漁夫叫保公,他和獨生子九保去江中打魚時,九保被龍抓去作枕頭,九保奮起反抗,點火燒了龍穴,濃煙籠罩了天空,天越來越黑,人們無法生活下去。過了幾天,有幾個小孩子無意間用包谷稈綁成龍船形狀,在江邊劃著,嘴里念著什么,天就漸漸亮了,于是當地人互相奔走轉告,照著小孩的動作劃船,天就終于亮了。
傳說二:同樣也是保公的獨生子九保在江中打魚時,九保被惡龍咬死,老漁夫為兒子報仇而潛入江中去殺死龍,導致天昏地暗,人們無法耕作生活。后來一位婦女摸黑帶小孩到河邊洗衣裳,小孩將捶衣棒放在水面上劃來劃去,嘴里仿佛念著苗族鼓點不停地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誰知他這么一喊,天上頓時云消霧散,東方升起萬道霞光。江面上飄著一個怪物,附近的人走去一看,原來是被老漁夫殺死的惡龍。當夜,惡龍給人們托夢,要求人們模仿它的真身,以劃龍舟的方式祭祀它,它便興云作雨,讓人們五谷豐登。
從那以后,每到五月份,清水江畔的人們就劃行龍舟,開展以祭祀祖先為核心的降龍文化活動。吳光祥說:“通過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獨木龍舟活動,一直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如今卻蘊含著苗族人民挑戰權威,維護萬物生靈和諧生存的價值取向,增強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凝聚力。”
過 去
在首屆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節開幕式表演結束后,記者走訪了年邁的獨木龍舟舵手——
“我們還是小孩子時,就邊看邊學村里的大人們如何去制作龍舟,劃龍舟。”這位姓陳的花甲老人告訴記者,這項獨木龍舟的本領,從制作到競渡技巧,全是祖傳的,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村里幾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須會這項技能。他說,獨木龍舟起源于古老的神話傳說,從龍舟的“制作”到“出水”都要有莊嚴肅穆的祭奠儀式,制作龍舟開始,選樹、砍樹、制作的時間都有不可更換的規定。
每逢獨木龍舟競渡時,參加比賽的男人們全穿著家織的深紫色的亮布衣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鑲著銀泡的腰帶,頭戴黃色的插著三根銀片的馬尾斗笠,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個人:第一個坐在龍舟與龍頭連接處,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和靠岸撐船;第二個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制造聲勢;第三個人是寨中德高望眾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長袍,外套一件黑色馬夾,頭戴一頂大寬邊帽,負責敲鼓。第四個是一個男扮女裝的10多歲的小孩坐著負責敲鑼,在男孩的前面還有一個小龍頭,捆綁一把黑傘為其遮蔭。
其余的水手分成兩排站立在兩只子舟上,在水手中間放有一桶糯米飯,飯上供有一只煮熟的鵝,有三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負責掌握龍舟的方向。
龍舟出發前,在龍舟附近的河灘上放一張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點有三炷香,放十二元錢,巫師手提一只公雞站在桌邊念巫詞,招集山神、樹神、祖宗前來保佑龍舟平安比賽,平安回歸。之后巫師用茅草沾河水灑向龍舟并一刀把雞殺死,比賽結束后,巫師又用同樣的方法歡送山神、樹神、祖宗。
現 狀
長期從事基層民族文物調研的吳光祥說,“目前獨木龍舟仍然保持著原生態的活動方式,但我們也不得不意識到,它的傳承如今面臨著幾項瀕危狀況”。吳光祥告訴記者,由于受全球經濟浪潮的沖擊,沿江兩岸的苗族青年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又劃不動船,有的苗寨雖有獨木龍舟,難以找到劃龍舟的人員,因此,沒有下水參加劃龍舟比賽,只能將獨木龍舟閑置。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盧塞軍,多年來一直從事貴州獨木龍舟的研究。談到對我省的獨木龍舟這項民族體育活動,他感受頗深:由于現今苗族受外來文化和現代經濟觀念的影響,清水江畔的苗族獨木龍舟活動也在不斷的變化。由于比賽經費少,獨木龍舟比賽越來越變味,人們對比賽的獎勵過于看重,獨木龍舟漸漸地改變了苗族古老的祭祀方式,倘若不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苗族獨木龍舟活動就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貴州的苗族獨木龍舟有著鮮明、獨特的傳統文化特征。龍舟文化的形成與苗族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原汁原味傳承至今,蘊藏著世人未知的文化內涵。然而,獨木龍舟的瀕危狀況的確令人擔憂,如何宣揚我省獨有的民族文化生態屬性,重建龍舟文化的價值體系,對于保護、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正打造旅游大省的多彩貴州,以發展民族、體育、旅游相結合的旅游產業,在吸引國內外游客關注我省豐富多彩的民族旅游資源時,是否應該更加關注這些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為貴州的民族體育項目賦予更深的文化內涵、更遠的歷史價值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