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成功列入世遺名錄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人與山水的和聲》,本月十九、二十日在重慶沙坪劇院、南岸藝術中心劇院上演。這是被稱為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第一次亮相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此次演出以「侗山、侗水、侗家人」為主題,全方位展示侗族的歌、舞、服飾及濃郁的民俗風情,讓重慶的觀眾在天籟之音中領略侗族大歌古老而悠久的藝術魅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并批準了七十六個項目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共有二十二個項目名列其中。由貴州省文化廳、黎平縣政府承擔申報工作的貴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選。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并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列入此批世界名錄的二十二個中國項目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杜錦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