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陽日報消息 百鳥衣是苗族一個支系的服飾,來源于苗族人對鳥的崇拜。苗族祖先在遷徙過程中以及定居下來后,會到山中獵取各種鳥,感謝鳥給他們帶來食物,對鳥的崇拜由此而生。不僅把鳥變成圖案繡在衣服上,還會把各種羽毛裝飾在衣服的下擺。他們用百鳥衣把自己裝扮成鳥的樣式,以表達對祖先的追念。
小伙身穿百鳥衣,一邊演奏古瓢琴,一邊展示苗家圖騰文化
★羽族之痕
丹寨縣境內的苗族支系自稱“嘎鬧”,即鳥的部族之意。據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文志》記載,居住在現今黔東南一帶的“東謝蠻”首領謝元琛率領了一個龐大的歌舞團去朝見唐太宗,唐太宗命大畫家閻立德用畫筆把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記錄下來,該書中被稱為“卉服鳥章”的正是這種美麗而神秘的百鳥衣。
日前,我們在丹寨宣傳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百鳥衣的故鄉——送隴苗寨。送隴苗寨位于丹寨縣城東部,距離縣城70公里,途經排調、雅灰鄉。從縣城到雅灰鄉為柏油路,路況良好,從雅灰鄉到送隴為泥路,有3公里。沿途,我們被黔中大地原生態的景致、淳樸的民風深深吸引著、陶醉著。
車剛進村口,只見村民們身穿五彩斑斕的百鳥衣,把小小的山寨裝扮得如過節般喜慶,他們翩翩起舞,用最隆重的古瓢琴、給哈舞、攔路酒,表示對客人的歡迎。讓我們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濃郁古風、熱情好客,也第一次近距離體驗了苗族百鳥衣的風情及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苗家婦女在演示百鳥衣的制作工藝
★工藝精湛
村中場壩周圍的墻上,掛滿了紋樣和花式均不相同的百鳥衣。仔細觀賞,百鳥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紡自染自織的土布,對襟、無領、無扣、長袖,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邊是花衣,下邊是連綴在衣擺上的花帶羽毛裙。寬大的長袍上繡滿了造型各異的鳥、鳥頭龍以及銅鼓、蛙、魚、蜈蚣等圖騰符號,百鳥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條組成,每根彩條上繡滿花鳥等圖案,彩條下頂端綴滿了羽毛絨球,但現在已經改用家禽羽毛。內貼身著刺繡或是蠟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圍一菱形刺繡裙帕,套蠟染腳套并束編織帶。戴在頭上的山字形銀角插銀梳、銀花、銀鉤,銀冠上也裝飾著鳥羽。整件百鳥衣五彩斑斕,大大小小的鳥可以達到上百只,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
一位苗家長者向我們介紹:百鳥衣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繁瑣,要經過染布、捶布、刺繡挑花、裁縫、鑲花邊、鑲吊羽絨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制做一套需耗時一年,是絕對的手工制作。
★民間瑰寶
一件古老百鳥衣,曾在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中亮相,專家判斷此衣為貴州黔東南苗族清代早期的苗族百鳥衣,做工古老,繡法精湛,專家估價為31萬元。
地道的民間百鳥衣,鳥圖騰異彩紛呈、色彩斑斕,紋樣造型粗獷、豪放、原始,充滿野性。尤其是背后的圖案最為精美,大多以一條盤旋的龍為軸心,外圍環繞著多層鳥,整體形成一個圓形,圖式古樸,千姿百態,別致傳神。在苗族諸多燦爛的文化中,圖騰文化是整個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獨具古樸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衣飾上的鳥紋、鳥形,這種讓百鳥云集于一身的服飾,無不散發著濃烈的原始文化氣息和圖騰意識,是罕見的原生態精美服飾,堪稱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之珍品。
(孫魯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