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中,貴州省黔東南州結合州情實際,不斷完善發展思路,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功能區建設,努力推動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把脈”科學發展模式 為生態文明建設“開方”
該州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和貴州省委“探索建立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要求,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調查研究圍繞生態建設進行。緊緊圍繞影響和制約全州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問題,就如何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如何建立和完善適應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如何發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業、如何發展特色經濟、如何服務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等問題,確定調研課題,開展調查研究。全州共確定調研課題2150個,通過調研查找出突出問題646個,篩查出擬廢止、修改、新建的政策制度364項。
解放思想大討論結合生態文明開展。認真組織開展“兩破一推”(突破傳統思維定勢、破除傳統發展觀念、推動黔東南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圍繞破除“三依賴”(一味依賴于條件優劣議發展,一味依賴于傳統觀念抓發展,一味依賴于外界支持促發展)思想、消除“三不夠”(自加壓力謀突破不夠,自我揚棄謀創新不夠,融入大局謀發展不夠)現象,在“要不要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試驗區”、“怎樣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問題上形成共識,把全州上下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的發展思路上來。
主題實踐活動突出生態建設特色。緊緊結合實際,圍繞“生態立州”戰略,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確定以“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為活動主題,以“圍繞一條主線,加快‘兩區’建設,提高‘三力’水平,實現‘四個突破’”(即圍繞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這條主線;加快生態文明試驗區、東南部特色經濟區建設;提高執行力、創造力、公信力水平;實現在發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業、推進旅游市場化上有新突破,實現在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上有新突破,實現在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有新突破,實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上有新突破)為活動總載體,推動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發展項目扭住生態建設推進。以抓好項目促發展,緊緊抓住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建設的機遇,申報爭取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在新增中央投資項目中,全州共爭取投資項目727個,項目總投資近19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40705萬元,竣工項目215個。
“把脈”科學發展思路 為經濟功能區建設“開方”
該州根據區域經濟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資源稟賦條件、主體功能區要求,按照生態經濟功能區、城市經濟功能區、工業經濟功能區的三個主體功能區的格局提出了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圈一區”發展框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因地制宜、各有側重,重點突現生態經濟功能區,相對集中發展城市經濟功能區和工業經濟功能區,積極探索與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努力打造黔東南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快生態經濟功能區建設。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加快與“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要求相適應的全州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突出原生態特色,壯大文化旅游產業,深度開發旅游資源,建成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東中部發達地區的后花園。
加快城市經濟功能區建設。針對全州城市發展滯后、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的實際,重點發展以區域中心城市凱里為中心和包括麻江、雷山、丹寨、臺江在內的凱里城市經濟圈,加快發展區域次中心城市黔東新城、黎平、榕江城市,穩步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發展,增強城市(鎮)的聚集帶動作用,形成黔東南良好的特色城鎮經濟發展格局。
加快工業經濟功能區建設。依托以滬瑞高速公路、株六鐵路復線構成的東西方向北部交通大通道和即將形成的以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運輸為主構成的東南方向南部交通大通道帶來的區位優勢和全州豐富的生物、礦產、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凱里經濟開發區和建設以鎮(遠)岑(鞏)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凱里爐山循環經濟工業區、從江洛(香)貫(洞)產業轉移承接區、丹寨金鐘產業承接區為主的產業集中發展區,不斷提高工業產業集中度,最大限度保護青山綠水。
(許揚平 楊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