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特約記者 唐光新)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表彰大會2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對214名同志進行表彰,三穗縣八弓鎮界牌村黨支部書記龍秀坤獲“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稱號。
竹海領航人 引領貧寒山村奔小康
——記三穗縣八弓鎮界牌村黨支部書記龍秀坤 (萬祖德)
依偎在三穗縣城東北部的八弓鎮界牌村,綠竹萬傾,成了竹的海洋,大村小寨各式各樣的青磚瓦屋一幢幢點綴其間,酷似大海里的一張張遠航的白帆,領航者是誰呢?是誰帶領在這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的8個村民組246戶1036人脫貧致富奔上小康、改變昔日“有女不嫁界牌郎,天天都是吃雜糧”這一貧二白的界牌舊貌的呢?龍秀坤__三穗縣八弓鎮界牌村黨支部書記。
敢教荒山成竹海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三穗縣界牌處處荒山紅土、一片貧瘠,地無幾處綠,山無幾株木。這時候,龍秀坤剛退伍回鄉,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深感改變家鄉這種落后的面貌責任之重,于是積極參加村委的一些工作及村里的一些公益活動,為村委出謀劃策。1991年,龍秀坤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以一名黨員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人民著想,深受群眾信任。村民們把他推選為村委委員,后任支書。工作中,他多次建議村兩委封山育林,既保持水土流失,又美化家園,還可以成為經濟。
由于當時村兩委工作力度不大,群眾意識淡薄,龍秀坤的意見沒有被采用。1995年。龍秀坤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首先想到的還是封山育林。由于界牌土地不宜植樹,只適宜竹子生存,封山育林只能是竹子。于是召集村里所有黨員、村干開會,制定封山育林措施。措施是制定了,可執行起來不是那么容易,封山育林規則一公布,當即遭到部分群眾反對,說什么“我們祖輩吃竹子吃夠了,沒有哪個靠竹子發財的”、“封幾根毛竹有什么用,又不是杉木果樹”(那里的村民祖輩歷來都賣竹子換錢)……可是他堅定信心,組織村兩委入戶說服,并親自登門拜訪村民,直至說服對方為止。三年過去,竹子長起來了,山綠了,如今,竹子真正的成了當地的搖錢樹。
竹海香紙變金銀
山封了,坡綠了,可是怎么把竹子變成搖錢樹呢?
蔡倫造紙術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靠這一技術生存的祖輩至今沒有人發財過。龍秀坤想,滿山的小毛竹不用來造紙,又如何處理呢?不可能荒在山坡上只是為了綠化,成批砍伐出售又不值幾個錢。還是造紙,但不能走造香紙的老路,要甩開兩千多年來的蔡倫,大膽地去引進先進的造紙術。
1999年,龍秀坤與村委討論后,決定進城招商來村里辦造紙廠。老板來了,龍秀坤與老板擇廠址,擬定造紙規劃,簽定銷售合同等一系列工作。不久,造紙廠紅紅火火辦起來了,既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僅此一項,該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多元,有的甚至達到5000多元。至今,造紙廠發展良好,前景可觀。
竹海林里豬牛肥
紙廠辦起來了,鄉親們漸漸富了起來,龍秀坤喜在眉頭,笑在心里。但他不滿足現狀,積極想辦法引領農民走生態農業道路。
2001年,龍秀坤在三穗縣林業局組織下,自費到凱里鴨塘學習沼氣建設技術,回來后就發動村民搞沼氣建設。不到兩年,全村就建成了80口沼氣池,成為全縣沼氣池建設示范村。
農戶為使沼氣池供氣正常,大量養殖豬牛,確保沼氣源料供給。這樣一來,沼氣不僅節電節柴給群眾帶來真正實惠,還促進了全村養殖業的大發展,村民的錢包也一天天的鼓了起來。
竹海金秋梨兒香
2002年,龍秀坤積極爭取退耕還林建設項目,發動群眾在退耕還林的165畝土地上栽上金秋梨。由于群眾得到過實惠,對龍秀坤十分信任,積極配合栽植管理。2004年,165畝的金秋梨開始掛上了“金果”,一陣陣金秋梨香味飄滿整個竹海。另外,龍秀坤還發動群眾不要荒田荒土,要全部合理利用起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有水耕種的荒田就改種玉米之類雜物。據不完全統計,該村每年水田改種均在10畝以上。對耕地少、勞動力富有的農戶,龍秀坤上門和他們商討發展思路;對沒有經濟實力但勞動力富余的農戶,龍秀坤勸他們外出學習技術打工掙錢;對經濟實力強且有技術的農戶,龍秀坤協助他們在家辦廠或就近搞技術工。如今,全村外出打工者140余人,年總收入達百余萬元以上;建家庭小廠5個(如碾香廠),年均收入數萬元,其中有三戶打沙廠,年均純收入不下20萬元;有6戶技術農戶入縣城居住,搞技術工,年均收入數萬元;有7戶購買了貨車搞貨運,2戶跑中巴客運,2戶跑面包客運。據統計,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不低于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