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證券報消息 近期在國際金融會議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要求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貨幣的呼聲。流往境外的人民幣現鈔也有回流中國內地的跡象。周邊國家廣泛參與的人民幣民間小額貿易多年后有向大額貿易支付貨幣轉換的傾向。我們認為,人民幣全面走向世界的前兆已經呈現。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盡快地做出相應政策調整,適合人民幣國際定位的重大變化和趨勢。
2006年上半年開始,人民幣從香港回流數量出現成倍增長的跡象,這與香港人民幣存款增長情況相呼應存在。我們認為,這是受到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影響,以及海外人士運用在海外流動的人民幣開始回流到中國內地購買人民幣資產而出現的。它給我們的提示是,人民幣通過民間小額貿易流向周邊地區和國家,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后,當人民幣支付能力和價值地位提高后,海外人士開始將它作為主要貨幣加以使用。如果我們在政策上允許過剩人民幣流向海外,那么首先能夠對我們目前的流動性過熱找到一個卸載途徑;其次,當人民幣進入國際貿易支付貨幣體系時,也反過來會成為購買中國商品的一個力量。這對于中國出口貿易將有著明顯的正面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在內地與香港之間部分貿易活動的貨幣結算中展開。此外,有關部門也表示,正在研究海外人民幣投資回流方式。如果以上兩種方式最終形成,意味著內地的人民幣與海外的人民幣連接組成了貿易與資本項目下雙向流動雛形,由此為更大范圍的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長遠戰略意義,現實平衡美元過剩帶來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局面。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提高外匯海外投資力度應是兩條并行的路線。人民幣國際化在周邊地區和國家已經有了部分基礎,這是繁榮的民間小額跨國貿易和旅游所帶來的結果。目前已經到了人民幣國際化從民間貿易向政府貿易演變、小額貿易支付向大額貿易支付提升的時刻。
中國應該建立全面的人民幣市場來適應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短期國際化可以從貿易和債券開始。在現有政策不能立即改變的情況下,讓外國政府和企業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是一個既可以消化人民幣過剩的現狀,又能為日后人民幣全面國際化打下海外基礎的做法。
目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和建立全面的人民幣市場最大的障礙,并非是政策本身是否能夠變化,而是來自對現代金融知識、金融市場認識的匱乏,以及掌握現代金融技術人員的短缺和素質低下,從而導致在面對歷史性契機時,對推行人民幣國際化過度擔心,缺乏自信的問題。(作者系北京虎杰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