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質量新聞網 日前,劍河鉤藤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獲得受理,這是又一貴州“道地藥材”有望得到國家法律保護,一方面使貴州中草藥材繼續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幫助廣大藥農走上致富之路。
貴州是我國4大中藥材基地之一,素有“川廣云貴,道地藥材”之稱。但中草藥和西藥的差別很大,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可為西藥提供健全的保護,而中草藥的自身特征與這種制度不符,很難獲得相關保護,使得中草藥文化及市場的開拓非常困難。同時中草藥的質量和藥性往往與原產地的自然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藥品或其原料只能在某一特定地區生產,其質量與特性也僅與該地區有關。因此,對貴州一些獨特的中藥材給予地理標志保護的呼聲由來的已久。
貴州各級質監部門為些作出了大量努力,近年來已先后有德江天麻、赤水金釵石斛、大方天麻等中藥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劍河鉤藤又名鶯爪風,在葉腋處有彎鉤,故名鉤藤,以帶鉤莖入藥,最早見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療小兒,不入余方。”古代醫家認為鉤藤氣輕清,多視為發小兒的專用藥,現已成為內、婦、兒科常用藥。劍河鉤藤種植和貿易歷史悠久,早在明代末年開始,伴隨著清水江木材貿易的興起,劍河鉤藤作為一種有名的中藥材開始在中原地區廣為人知。乾隆年間《貴州省志》稱:苗木興,鉤藤旺。意即大量苗族木材外運,鉤藤的種植和貿易兩旺。到了現在,劍河鉤藤不僅國內有名,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地。
鉤藤種植方法簡單,易于生長,對管理要求不高,種植兩年后即見效益,目前市場每公斤鮮鉤藤售價5~6元之間,每公頃可收入30000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近年來在劍河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鉤藤種植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一個產業。截至2009年,該縣利用野生鉤規模化栽植面積達到1500公頃,年產量達6萬噸左右。
據劍河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推動鉤藤產業發展:一是抓標準示范,積極創辦示范村,使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二是抓科技攻關,成功地選育出鉤藤的雙鉤和三鉤品種,并利用鉤藤種子育出鉤藤苗木,填補省內鉤藤種子育苗空白;三是抓技術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和現場演示相結合,有重點地開展中藥材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藥農懂技術、用技術的能力;四是加大資金投入,爭取項目。2009年,該縣先后投入近50萬元推動中藥材建設項目的實施,并通過積極爭取,計劃投資1000萬元的鉤藤、纈草產業化項目已列入貴州省級財政扶貧中藥材產業發展項目。
按照當地政府計劃,到2011年,全縣人工種植鉤藤面積要達到2000公頃以上,成為全國鉤藤藥用原料的重要基地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