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特約記者 何洪道)日前,經省委、省政府批準,鎮遠“和平村”舊址被命名為第四批“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和平村”舊址,位于鎮遠衛城和平街,占地面積6422平方米,正門臨街,四面圍合而成,東西寬77米,南北長83.4米,院墻高8米,建有前院和后院,設辦公樓、衛兵室、禮堂、崗樓等。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村”原為國民政府貴州省第二模范監獄。根據戰略需要,1938年2月國民政府軍政部建立的第二俘虜收容所從武昌經湖南遷至鎮遠“和平村”,直至1944年11月遷往重慶巴縣,1946年4月撤銷,在鎮遠長達六年之久。期間,先后關押過日軍俘虜600多人。為建立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共產黨提出了“優待俘虜”政策,并很快建立了由150名日俘組成的“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隊,他們主張中日友好,培訓教化了大批日俘反戰盟員。他們積極到前線開展反戰宣傳,瓦解日軍士氣,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戰結束后,許多盟員回到日本長期不懈地致力于中日友好宣傳和實際工作,堅決反對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日本侵華歷史,為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和世代睦鄰友好作出了特殊貢獻。為祈盼和平,他們便把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改名為“和平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曾先后三次組團回訪“和平村”,并在大門前跪拜,深情地將“和平村”稱為他們的“再生之地”和“日本人民反對霸權主義的大學”,促進了中日友誼。
“和平村”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日本戰俘收容所,它不僅是一座高墻禁錮的關押日本戰俘的舊式監獄,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教科書和日寇企圖滅亡中華民族的如山鐵證,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我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和場所,對傳承弘揚革命傳統和歷史文化,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