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5月1日,記者來到黔東南州鎮遠縣,乘船泛舟氵舞陽河。入夜,河兩岸恢復修繕后的民居外點起紅燈籠,與邊框燈一起,勾勒出古城獨特的韻味,河畔,不時傳來少女小伙的歡笑聲、歌舞聲,兩岸河濱道上,隨處可悠閑愜意地漫步的居民和游客。鎮遠古城經過3年的修復與保護,逐漸展現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風、古韻。
鎮遠縣縣長李吉科自豪地告訴記者,3年來,鎮遠縣共投入2.5億元對古城進行保護和建設。在《鎮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下,逐步恢復了古城風貌。古街、古巷,青龍洞,和平村,天后宮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繕和整治周邊環境,煥發出迷人的風采。“一河兩岸”景觀經過美化、亮化工程的實施,開辟了古城水上游項目,“夜游氵舞陽河”成為鎮遠旅游的新亮點。
與此同時,在距離鎮遠縣80余公里的黃平縣也正在實施歷史文化游產品的打造工作。黃平縣委、縣政府正著手擴建飛云崖景區,并將對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舊州古城進行恢復、修繕和保護。這兩個縣,將與施秉等地經氵舞陽河連接,逐步形成歷史文化與山水風光結合的旅游產品,與黔東南州內凱里、雷山、黎平等市縣的少數民族風情游遙相呼應,屆時整個黔東南的旅游產品將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
5月2日,記者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看到,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銅鼓廣場上,苗家姑娘、小伙的歌舞聲不斷,擺在風雨橋上的長桌宴,讓游客們吃個新鮮,吃個熱鬧。從日接待量不足100人,到現在每日約3000人,西江的蛻變,創造了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神話。“正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態村寨和民俗,讓我們選擇了黔東南。”來自新加坡的游客梁燕一邊觀看民族歌舞表演、品嘗長桌宴,一邊和記者聊起此行的感受。而西江的發展正印證了原生態的巨大魅力。
近年來,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全州抓文化、全民辦旅游,將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確定為全州各級黨政“一把手”經濟。實施“城建圍繞文化旅游規劃,交通圍繞文化旅游線行,宣傳圍繞文化旅游包裝,經濟圍繞旅游搞活”戰略。形成了鎮遠歷史文化名城和氵舞陽河山光旅游經濟圈、黎平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構成了多彩多姿的黔東南旅游。侗族大歌入選世界級遺產名錄的遺產,100個重點保護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護工程、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態民族文化高級人才培養工程、10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護工程的“四個一百”工程的實施,為保護傳承和大力弘揚原生態民族文化,確保原生態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今年,黔東南將圍繞旅游產品的轉型與升級,提升旅游“吸引力、競爭力、生產力”為切入點,在規劃的指導下,深度開發旅游業。將編制《黔東南州旅游產業發展規劃》、《黔東南州旅游基礎服務設施發展建設規劃》、《黔東南州重大旅游項目發展建設規劃》、《黔東南州旅游集散體系發展建設規劃》、《黔東南州旅游目的地體系發展建設規劃》和《黔東南州自駕旅游發展建設規劃》等,并將其納入黔東南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體系。
實施好精品帶動戰略,豐富旅游產品的吸引力。重點抓好鎮遠古城、西江、肇興和下司的提升與完善,進一步優化景區內部交通網絡,豐富旅游項目、開發旅游活動、完善旅游方式,重點抓好氵舞陽河景區的產品建設。
開通施秉——鎮遠的船游,提升杉木河、云臺山的檔次與品味,把整個氵舞陽河建設成相對成熟的產品。重點抓黎從榕綜合旅游區,形成肇興、岜沙、三寶、隆里、三門塘在州內的旅游產品組團,為共同打造“桂林——黎從榕——荔波”旅游金三角奠定基礎。加強與重慶、長沙、上海、廣州的戰略合作,加快“原生態黔東南”旅游專業網站的建設,逐步實現營銷向網絡信息化轉變。啟動實施旅游“旅游公路“提升”工程,旅游服務“百星”工程,旅游景區創“A”工程,旅游“便利”工程,旅游形象“傳播”工程。加大向客源地市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產品宣傳及營銷力度,強化“原生態黔東南”旅游目的地形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