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綠色時報 在清水江畔的錦屏縣,數萬份反映“苗疆”500年人工營林史的山林契約文書被稱為“活化石”,它是忠實記錄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數民族地區林業經濟與社會發展變遷史,還是打開當地長期以來山常青水常綠的“社會基因密碼”的金鑰匙。
因為一場戰爭發現錦屏杉木
悠悠清水江孕育了錦屏“杉木之鄉”。明朝洪武年間,在鎮壓婆洞林寬侗苗族農民起義的軍隊進入錦屏后,當地盛產優質杉木的消息傳到華中、華東地區,水運發達使錦屏在16世紀初期就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木材市場。從明到清,朝廷在錦屏開設“木市”廣征“皇木”,“民木商”也大量涌入,為從事木材貿易和人工造林與管護林木工作提供了機會。
從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時期,在清水江流域的錦屏等中下游地區形成了一種較為成熟、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乃至世界林業史上堪稱獨特的林業生產關系,產生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護、木材買賣、木材水運及人工拖運、糾紛調解等民間契約,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林契文書和珍貴的歷史檔案。
錦屏縣飛山廟有一塊刻于清光緒九年的殘碑《八步江規》,它是當時明確清水江亮江支流木材采伐運輸從“頭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間“分步”放運木材保證各取其利的基本規范,凸顯了清水江契約深厚的誠信文化。
緣于一次偶然契約文書出世
錦屏契約文書的出世,與一次田野調查密切相關。1963年8月,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楊有賡到錦屏縣平略鎮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農民家里有成捆的山林契約文書,楊有賡那一次就收集了200多份契約。
上世紀80年代,楊有賡與東京外國語大學的唐立、武內房司來到錦屏考察。1980年后,他陪日本學者武內房司連續3年到錦屏文斗村、平鰲村考察。1995年,楊有賡與日本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唐立到錦屏平鰲村調研林業契約。
2001年至2003年,唐立、楊有賡、武內房司主編的《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問世,共收錄近1657件契約,這是第一次對錦屏契約文書進行的系統整理,也是塵封百年的錦屏林契第一次進入國內外學術界視野。法國《歐洲時報》、《貴州日報》、貴州電視臺、《中國綠色時報》等幾十家國內外媒體相繼推出介紹錦屏林業契約文書的報道,國內外由此掀起一場錦屏山林契約文書研究熱。
漸次展開的專項保護
2005年7月,文斗上寨村突發山火,燒毀了3000份至4000份的林業契約。據調查,存留至今的契約文書數量遠遠低于歷代形成總量,目前幸存的10萬件散存民間的契約大都處于瀕危狀態。
2006年,國家劃撥重點檔案搶救和保護經費補助資金50萬元,實施“錦屏文書特藏庫館技改工程”投入使用。從2006年開始,錦屏縣每年撥專項保護經費10萬元,在全縣215個村寨開展契約全面普查登記。近三年已征集錦屏文書達15560件,占歷年進館保管錦屏文書總數的50%以上。
截至目前,黔東南州錦屏等5縣已征集進館保護錦屏文書5萬多件,縣檔案館錦屏文書原件超過3萬件,已搶救修復1.8萬余件。其中,保存最完好、幅面最長、字數最多的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形成的“黎平府開泰縣正堂加五級紀録十次賈右照給培亮寨民人范國瑞、生員范國璠的山林田土管業執照”,蓋“貴州黎平府開泰縣印”官印,堪稱鎮館之寶。
調查顯示,契約文書在錦屏每平方公里平均就達60份,這里的每戶農家幾乎都有珍藏,總數不下10萬件,錦屏縣檔案局僅在河口鄉加池村姜紹卿一家,就征集到了1118份契約。目前所發現契約大多數是紙契,也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有山林土地權屬買賣契,山林土地等家產析分及傳承記錄契,合伙造林、山林管護、山林經營契,山林土地權屬糾紛訴訟及調解裁決文書及生態環境保護契等。除數以萬計的契約文書以外,在錦屏民間現存史料中還有數以千計散落在各個村寨的碑刻、摩崖文字,這些文字記載的內容正好是錦屏文書的補充,兩者相互印證,完整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目前,錦屏林業契約先后被國家檔案局列入全國重點檔案搶救和《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候選名錄。2010年2月22日,錦屏文書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名錄》,這是繼?“水書”文獻后,貴州又一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創造了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的工作平臺。2010年春季,由地方自籌資金1182萬元,中央預算內投資600萬元,投資達1782萬元的錦屏文書特藏館開工建設。此外,木商文化博覽園、清水江原生態文化博物館等也列入建設計劃中。
逐漸深入的專題研究
2001年,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與錦屏縣政府合作,把契約檔案征集和研究引向深入。
2002年3月,英國牛津大學和我國清華大學等組成中英聯合田野作業考察組,專題考察錦屏民間契約與傳統村落。專家認為,錦屏文書是林學、經濟學、生態環境學等諸多學科研究的重要檔案史料,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歷史文獻,堪稱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文獻和安徽“徽州文書”之后的我國第三大珍貴歷史文獻。它填補了我國經濟發展史在“少數民族地區封建契約文書”、“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缺少反映林業生產關系的歷史文獻”、“沒有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用漢民族文字反映和記載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三方面的空白。
2006年,張應強出版了《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2008年至2009年,單洪根連續出版了《木材時代——清水江林業史話》和《清水江木商文化》,并填補了貴州和黔東南對木商文化遺產研究方面的空白。
2009年12月21日,新華社刊發《一紙林契:五百年砍不敗的青山——貴州省錦屏縣林權制度變遷調查》,反映錦屏縣依靠契約文化促進林業發展的歷史,及其對開展集體林改的啟示與借鑒。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據此作出深入調研的批示,自2010年以來,國家林業局多次派出調研工作組赴黔東南錦屏等縣開展調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