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特約記者 張希才 攝影報道)8月11日,筆者參加了被稱為“雷公山下葡萄村”的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第四屆葡萄節品嘗會,看到該村一叢叢連起的大葡萄園象是一個龐大的綠色珍寶在習習生輝,各家各戶的退耕地和“望天水田”的大葡萄架上,綠葉蔥蘢,碩果累累,并給每串葡萄披上了安全“蚊帳”,散發出陣陣葡萄的芳香,醉人心扉,一派豐收景象。
腳猛村位于雷山縣城西北部,距縣城5公里,距凱(市)雷(山)二級公路2公里,通車進寨,全村現有225戶893人,全是苗族,人均田面積0.43畝,且多為“望天水田”,曾是一個人多地少的一類貧困村。近年來,該村黨支部、村委會以創建“一戶一技能”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向著營造“短、平、快”效益轉化,積極引導全村農民發展以葡萄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盤活了山區資源,激活了山區經濟,走出了一條致富捷徑。
1993年以來,腳猛村黨支部“一班人”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山”扶貧攻堅的大好機遇,組織和帶領全村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把“望天水田”和陡坡耕地退耕種植葡萄,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建成高標準葡萄基地383畝,今年已掛果見效益350畝,以每畝(平均)收獲鮮果1000公斤計,總產量達35萬公斤,按每公斤批發價7元計,總產值可達245萬元,種植的105戶,戶均收入2.333萬元。村民文永祥接受記者采訪時高興地說:“我家種有葡萄8畝,今年已掛果收益4.5畝,預計收入4萬多元,產業結構調整讓我們嘗到了甜頭”。
為了進一步抓好優質果品這一支柱產業,做好對外宣傳,爭創品牌,策劃銷路,引進外商,2007年,該村成立了葡萄協會,由35人組成,目前有會員120人。協會成立后,專為果農服務,解決農民“種果易,銷路難”的問題。葡萄協會會長文勝榮接受筆者采訪時說:“自協會成立以來,我村每年組織果農開展遠程教育培訓2-3次,邀請貴州大學、民革貴州省委、黔東南州農業科技所以及省、州、縣政協、縣委組織部、縣果品中心、農業、科技等單位的專家教授到果園手把手地指導果農修剪、套袋等技術。通過幾年來的遠程教育和現場培訓,果農們學到了葡萄管理技術,每年都給葡萄披上了安全‘蚊帳’。每串葡萄披上安全‘蚊帳’后,不僅未遭蟲害叮咬,而且顏色透亮,葡萄含糖量高,酸甜可口,食用安全,深受消費者喜愛”。
2010年5月10日,該村申請縣工商局注冊腳猛葡萄品牌商標,于今年5月19日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批準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