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這里,讓我很感動,很陶醉,讓我流連忘返。”盛夏,記者在雷山縣西江苗寨偶遇在黔東南玩了一個多星期仍興致勃勃的上海游客張先生。他被黔東南秀麗多姿的自然風光、絢爛古樸的人文勝景、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所傾倒。
被黔東南原生態魅力傾倒的遠不止張先生一人。近年來,在全州上下的傾力打造下,黔東南豐富的旅游資源走出深閨,魅力四射,西江、肇興、雷公山、鎮遠等景點已成為國內外游客爭相前往的旅游勝地。今年上半年,黔東南州接待游客536.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3.53億元。
然而,10年前,黔東南旅游卻是另一番景象。州旅游局市場科科長楊劍黎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00年,黔東南州旅游景點不足15處,全州只有1家旅行社,年接待游客2至3萬人次,旅游收入15萬元至20萬元,星級賓館只有2家;交通極為不便,通往景點的路幾乎都是土路,去近一點的景點也得花上3個多小時。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黔東南州旅游業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其得天獨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與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相得益彰,放射出獨特的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黔東南州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是發展旅游業之根本,是打造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依托所在。”州委書記廖少華一語中的。
州委、州政府率領全州上下傾力打造旅游品牌,做大做強特色旅游產業。
進入新世紀,黔東南州宏偉藍圖制定出臺了以旅游為重點的“四圈一區”經濟圈發展戰略:即以凱里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以鎮遠、施秉為代表的氵舞陽河山水風光名勝旅游經濟圈;以臺江、雷山為代表的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以黎平、榕江、從江為代表的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以及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
旅游要發展,交通必先行。黔東南州從一開始就把交通放在首位。1000公里的旅游環線公路網,像根線將苗鄉侗寨那一顆顆美麗的“珍珠”串了起來,黎平機場讓黔東南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空中優勢,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的建設,更讓黔東南苗鄉侗寨向珠三角地區敞開了大門。
為留住遠方客,黔東南州今年規劃建設39個旅游驛站,目前雷山、黎平、從江和榕江4個驛站建設已經全面啟動,并準備在凱里、雷山、麻江、劍河等縣市建立游客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旅游公路標識標牌系統建設,盡力做到各方面讓游客滿意。
黔東南州選擇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帶動性強、特色突出的民族工藝品制造、民族文化餐飲業、地方土特產等旅游商品作為精品打造,重點扶持亮歡寨、侗寨樓、仰阿莎銀飾、太陽鼓等知名品牌,不斷提高“黔東南制造”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凱里三棵樹、雷山、臺江等地建成旅游商品交易中心,積極扶持旅游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壯大。
如今,黔東南旅游景點已發展到近100處,星級賓館42家,旅行社23家、分公司16家、旅行社網點4家,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景點多達10多個,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10多萬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2009年,全州接待游客14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0.8億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