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登臺,演員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看頭
演員演得認真,觀眾看得有味
演出成功,大戲班子合影
大戲臉譜
據貴陽晚報消息 8月29日至31日,是天柱縣渡馬鄉“七月二十坪”歌場正式喬遷“轎子巖”的喜慶日子,天柱大戲在當地停演30多年后,重又登上了歌場舞臺。連臺好戲,吸引了黔、湘、桂相鄰縣市4萬群眾匯聚于此,看戲、對歌、談情、說愛,熱鬧非凡。
據了解,天柱縣渡馬鄉巖門大戲班子表演的大戲曲目,由湖南傳入,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扮演者著古裝戲袍,畫臉譜,用漢話平腔吟唱,其演出形式與京劇相近,有武打與吟唱,喜怒哀樂融入劇中。由村民組成的巖門大戲業余劇團,至今仍有演職人員18名,戲書一大箱,內容主要以古戲為主,包括《炮打兩狼關》、《三氣周瑜》、《東吳悼孝》等。過去,渡馬鄉歌場年年都唱大戲,觀眾逾萬。自1976年演出最后一場大戲后,因種種原因,停演至今。
在天柱民間,流傳有兩個戲種,另一個為陽戲,已列入省非遺目錄。因大戲傳承有一定難度,瀕臨失傳。如今,當地政府積極展開挖掘工作,以期將大戲也列入非遺目錄。
近年來,為挽救、弘揚和傳承大戲這一民族戲曲,大戲班子每年逢正月、六月六、七月二十及農閑時分均聚在一起,盡量演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戲目,以激發人們重拾當年的興趣。
(楊仁海 吳如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