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消息 今天在貴州凱里舉行的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發展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其他多位專家聯名發出建議書,呼吁盡快將“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上升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示范、探路子,并為此提出了十條具體建議。
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黔東南是典型的“生態良好而發展滯后”地區,豐富的生物、能源、旅游、文化、人力等資源尚未得到科學的開發利用。專家們指出,建立國家級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有關方面支持下,把生態產業、富民產業做大做強,推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專家們為此提出的十條具體建議包括:一是將黔東南州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二是指導和幫助黔東南州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三是實施科技扶貧和生態移民工程;四是扶持開展交通運輸、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五是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幫助黔東南加快生態產業發展;六是在項目立項、布點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扶持生態產業發展;七是幫助黔東南州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八是加大對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九是幫助建立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的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十是幫助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
專家們表示,近年來,黔東南州為探索建立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開發扶貧、產業發展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具備從國家戰略層面及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高度推進實驗區建設的初步基礎和條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球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李文華認為,作為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重點扶貧區域,黔東南州一方面應在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工作中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另一方面,在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產業中還亟待國家加大扶持力度。
此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表示,如果專家們的建議能夠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得到相應解決,將對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諧,并為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提供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屏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黔東南州院士專家服務中心揭牌儀式。
(胡其峰 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