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為體現黨和政府對非遺傳承人的重視和關愛,日前,黔東南州文體局由分管領導分別帶隊,組織人員深入州內臺江、劍河、鎮遠、黃平、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雷山、錦屏等縣,對州級以上非遺傳承人進行走訪、座談,對他們的生活和傳習活動進行了解,對傳承人的疾苦和困難進行調研,這一行動,使廣大非遺傳承人倍受鼓舞。
黔東南是貴州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州,州內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51項,省級非遺名錄175項,州級非遺名錄187項;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1名,省級非遺傳承人73名,州級非遺傳承人94名。這些非遺傳承人散居全州各地邊遠山區。為了更好地關愛非遺傳承人,了解他們的疾苦和困難,鼓勵他們更好地傳習非遺技能,早在今年6月,州文體局就下達了對州級以上非遺傳承人進行走訪考評的通知,要求各縣文化局對一年來州級以上非遺傳承人的傳習活動進行一次考評,同時要求各地要關心傳承人的生活與疾苦,了解他們的想法,希望和困難,以便及時解決,以體現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
根據走訪了解,各地國家級、省級、州級非遺傳承人補貼均全部足額到位,廣大非遺傳承人十分感動,充分表達了對黨和政府關愛非遺傳承人政策的感激之情,熱情洋溢地敘述了他們開展非遺傳習的情況。
臺江縣苗族古歌傳承人張洪珍說:得到政府補貼的5000元(省級補貼)費用,非常感動,買來鴨子,將寨中的學歌人集中起來,按傳統的方式舉行拜師儀式,先教歌,后吃鴨子,并讓學生在鍋中找鴨肝,誰得鴨肝證明誰學得最好,果然是學得好的人得了鴨肝。
劍河苗族錫繡傳承人龍女三九說:她用國家補貼的8000元維修了農村的住房,準備從縣城搬回老家去,在家中帶徒弟,因為城里已找不到學錫繡的人了。
榕江侗戲傳承人龍枝云,兒子、媳婦都在外面工作,寨上娃崽來學侗戲,她65歲了還上山去挖樹樁燒火給娃崽們烤。
侗歌傳承人吳家興每晚教完歌,還要把年紀小的娃崽一個一個地背回家去。
丹寨的鳥籠編制傳承人王天和說:按照家規,鳥籠編制技藝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現在由于政府的重視,為了帶領鄉親們致富,老規矩也打破了,來什么人都教。
全州各地非遺傳承人都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傳習活動。
部分非遺傳承人也反映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如劍河苗族剪紙傳承人姜文英反映:她家的剪紙技藝是血緣傳承,剪刀是特制的,市場上買不到;剪紙在技法上有絕竅,不能任意傳給別人,一般人來學只學到皮毛,難得真傳。她的問題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再就是苗族飛歌傳承人劉利成反映:苗族飛歌的傳承找歌手很困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唱飛歌,它需要嗓音條件,這又涉及到傳承人才的天賦問題。
臺江反排的反排木鼓傳承人和丹寨蘆笙演奏傳承人楊成都提到,目前木鼓舞和蘆笙演奏求學者很多,他們最頭痛的是沒有傳習場地,尤其是下雨天無法傳習,希望上級能解決場地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州文體局分管領導現場對傳承人們提出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解答:關于非遺傳承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們認為,苗族剪紙圖案是可以采取注冊登記的方式進行版權保護的,剪紙絕技的保護可向省相關部門進行咨詢,看看能否采取專利保護的方式予以解決。
關于場地問題:目前,黔東南州各縣正在進行村級學校整合到鄉鎮辦校,如進展順利,今后空出來的村級校舍可由縣文化局協調用于解決非遺傳習活動場所,再就是對一些重點非遺傳承項目,亦可由各縣以建非遺傳承示范點的方式向上級申請項目經費予以解決。
在走訪、座談過程中,州文體局要求各縣文化局關心非遺傳承人的生活和傳習活動,每年至少要對各地傳承人進行一次走訪,了解他們的困難,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讓他們的傳習活動卓有成效。州局將會把這次走訪座談的情況向州委、州政府領導及文化廳匯報,爭取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