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記者 楊驥 攝影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我州文化工作者將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推進全州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周三,州日報社、州電視臺、黔東南信息港等媒體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相關問題采訪了州文聯主席何忠善。
記者:何主席,您好!請您談一談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有關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心得體會;另外,請談談如何從實踐層面上來界定我州文化工作者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上的地位和作用。
何忠善: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我們已組織干部職工多次學習過。胡總書記的講話,對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是一種鼓舞和鞭策。關于如何從實踐層面上來界定我州文化工作者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上的地位和作用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談體會和感想。
首先,我州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就“二為”來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是不能改變的。對于我州而言,“二百”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允許作者在立足黔東南的前提下,根據我州的情況來進行創作。“三貼近”則是要求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我認為,關注民生、反映民意也應該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中央剛剛召開了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社會民生也是各界關注的重點。
其次,州文聯要堅持在州委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堅持文藝創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并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創作。如果離開了“圍繞州委州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務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都是不可行的。我們要堅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傾聽群眾的心聲,反映群眾的心聲。如前段時間召開的州七運會,我們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不少作品來宣傳推動,如州“七運會”會歌《共同的期待》,是由州詩詞楹聯學會羅國剛作詞,州音樂家協會楊家昭作曲。又如近日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州文聯老主席楊正豪等人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在那天寒地凍的日子里》,也是圍繞主題來創作的,它把08年全州人民及子弟兵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開展的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抗雪災斗爭寫了出來。像這樣反映我州的情況的文藝作品還很多。我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要有大量好的作品反映出來,這就需要文藝工作者必須拿作品說話,而且拿精品說話。出作品容易,出精品就難了。精品要符合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大政方針政策,并且老百姓喜聞樂見。假如離開這個要求去寫,那只能是自娛自樂。
第三,作為文藝工作者應該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說到的“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這樣的文化才是先進的文化,是群眾喜歡的文化。反之,如果寫出誤導社會、腐蝕青少年的作品,就沒有社會責任感可言了,好的作品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州文聯的《杉鄉文化》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牢牢把握住辦刊的方向。目前,《杉鄉文學》已經成為黔東南文學的主要園地,許多文學新人從此嶄露頭角,走向文學創作道路。
對于文藝工作者在社會大環境里定位和發揮作用的問題,我們將會用行動來證明。總之,有為才有為,有為才有用。目前州文聯已經在謀劃明年建黨九十周年相關方面的慶祝活動,我們正在思考用怎樣的作品和形式來反映出老百姓對黨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州文聯各部門將各司其職,努力做好此項工作。州文聯是黨領導下的一個群眾團體,將會充分利用好歷史機遇和寶貴資源,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加自覺、主動地投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中去,在全州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中把工作做得更有特色、更進一步地發揮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