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騰訊娛樂訊 (曾劍)12月22日,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在京約見媒體,張偉平宣布,“蝙蝠俠”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貝爾將擔任該片男主角,此外,他還透露,《金陵十三釵》投資6億人民幣,將于明年12月16日上映。
貝爾是1比55的回報率
此前曾有消息稱湯姆克魯斯將出演《金陵十三釵》,張偉平當時表示,《金陵十三釵》想請的是好萊塢一線明星,而湯姆克魯斯在他的眼里完全算不上好萊塢一線明星。他這一招吊起了大家的胃口。
22日的發布會上,張偉平主動宣布,這位好萊塢一線明星就是克里斯蒂安·貝爾。現場播放的介紹視頻中稱,貝爾主演的電影在美國制片人眼中的投資回報比是“投資1美金可以收回55美金”。張偉平闡述了他對好萊塢一線明星的標準,那就是全世界的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
張偉平說,他們從2年前就開始與好萊塢一線明星談,這些一線明星對劇本的要求都很嚴格,“還得一個一個和他們談,所以談的這個時間就很長。”
張藝謀贊貝爾敬業
張藝謀談到貝爾時,言辭間充滿了對他的欣賞。張藝謀在洛杉磯和貝爾見面時,貝爾提了100多個問題。張藝謀說,當時他看到貝爾桌子上擺滿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書籍,墻上貼了很多紙條,都是和他要演的這個人物相關的,比如,他從哪里來,什么背景,婚姻是怎樣的。他的敬業讓張藝謀很是贊嘆:“我就是第一次見面和他提了提有一些這樣的書,并沒有要求他一定去看,沒想到他這么主動全找到了。”
而由于貝爾對這個人物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使得張藝謀回去和編劇又做功課,補充了許多相關內容,方便貝爾理解這個人物。
“十三釵”要學習穿旗袍
由于電影明年1月10日才開拍,張藝謀和張偉平對“十三釵”的身份依然嚴格保密。張藝謀表示,他想用新人,因為他覺得有必要給中國電影輸送一些人才。“演員總是這幾個人,觀眾確實都看膩了,產業發展這么大,老是那幾位肯定跟不上,人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十三釵,包括教會里的十幾個女學生,張藝謀都想起用新人。張藝謀透露,目前這些年輕的演員正在接受訓練,她們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習穿旗袍,“她們要回到那個時代,起碼要會穿旗袍,穿著旗袍要會走,會跳,會狼狽不堪,這個難度要超過周冬雨。”張藝謀還透露,給這些女孩設計旗袍是張叔平。
佟大為去特種部隊訓練
在媒體的追問下,張藝謀透露,佟大為和竇驍都將在這部電影中出演中國士兵,竇驍為了出演這部電影,表示有多少戲,有多少臺詞都不重要。而佟大為則已經被送到特種部隊訓練去了。
此外,主持人曹可凡也將出演這部電影,目前他正在努力的減肥,已經減下了三四公斤,他表示,要為這部電影“肝腦涂地,勇往直前”。
而對于十三釵中的靈魂人物“玉墨”,張藝謀表示,這個人是誰還不能說,不過,“玉墨”英文要很好,因為她和貝爾飾演的“傳教士”有很多對手戲。
展現中國軍人的血性
在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里,中國軍人沒有反抗就被日本軍人屠殺了,但張藝謀并不打算這樣表現。
張藝謀透露,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將加進去一條浴血抗戰的線,希望表現出中國軍人血性。對于這些戰爭戲,張藝謀認為關鍵是要靠生動的細節,而不是光把場面拍得多宏大。
“我估計比中國足球快點”
《金陵十三釵》找來好萊塢一線明星貝爾擔任男主角,因此這部電影也被看成是張藝謀要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野心之作。對此,張藝謀點頭稱是。
張藝謀說,中國電影的整個策略是要走向世界的,盡管這個口號喊了很多年,“我估計比中國足球快點。”一向嚴肅的老謀子很難得的拿中國足球開涮。
“關鍵是老板支持”
張藝謀承認《金陵十三釵》要走向世界,但他也強調,這不是刻意為之。
張藝謀說,首先,他是這么多年才遇到這樣一個可以讓外國人擔任男主角的電影,“這不是每年都能遇得上,10年都不一定能遇上。”
其次,就算老外是男一號,如果老板不重視,也完全可以找個留學生,找個假洋鬼子來演,“或者把這哥們的戲改一改嘛。”因此,張藝謀很是感謝張偉平能下決心請好萊塢大腕來演這部電影。
一個好故事,必須的
張藝謀認為,作為導演,不能從一開始就給自己界定目標,說要走向世界。“你這樣做的時候反倒欲速則不達。我拍第一部電影《紅高粱》,我能說我要走向世界了嗎?你不能界定。這樣會失去藝術的本質,你還是要拍出一個好故事。”
在張藝謀看來,要走向世界,一個好故事,這是一定的。其次,這個好故事要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
國內票房目標10億
張偉平在發布會上透露,《金陵十三釵》的投資是6億人民幣。但他絲毫不覺得有壓力,張偉平信心滿滿的算起了賬,《金陵十三釵》國內的票房目標是10個億,投資方能回收4成,在國內就能收回4億,“剩下的2億在國外收回,多大點事啊!”張偉平輕松的說。
張偉平的信心還體現在,業內拍大片,習慣找幾家投資方一起分散風險,張偉平都不屑這么干。《金陵十三釵》只有一個投資方,那就是新畫面。
張偉平說:“《金陵十三釵》這個劇本是我等了15年的一個本子,我既然等了這么多年了,我希望能夠由新畫面公司獨家來操作它。所以我婉言拒絕了國內的公司,國外的公司就沒有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