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近幾年來,天柱縣緊緊抓住國家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機遇,響亮提出“打造文化教育新優勢”的發展戰略,著力推進文化與經濟融合,全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把獨特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天柱通過整合資源,用項目作支撐,正在建設一座占地59畝、總投資2900萬元的大型體育館,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后可承辦大中型綜合運動會,目前已完成一樓主體建設;占地84畝、總投資980萬元的金鳳公園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長560米、總投資560萬元的縣城鑒江河風雨長廊,以及占地15畝、總投資1200萬元、設計1000個座位的影劇院項目,即將進入招投標階段,計劃今年年底開工。占地30畝、由私人投資近千萬元的環形階梯式斗牛場,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這些項目的立面設計造型,突出家祠和徽派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充分彰顯城市文化內涵,大大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帶動文化娛樂、消費和第三產業發展。
做大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天柱擁有清乾隆皇帝巡游過的千古南岳金鳳山。為挖掘南岳文化底蘊,天柱加快金鳳山樓臺亭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建上山油路,并在坡腳的縣城城郊建設占地108畝的“三星巖文化苑”,分儒家、佛教與苗侗民族文化展示共3個功能區,苑內分別建設各種殿、閣、書院、博物館等多種文化設施,用品牌文化集聚人氣。去年天柱成立了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與貴州大學聯合研究、開發與保護清水江文化,每兩年組織開展一次清水江文化論壇,強勢打造清水江文化品牌,提升天柱文化的影響力。
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天柱超前規劃正在建設的白市電站庫區,大力開發觀光、休閑、度假、農家樂等諸多文化旅游項目,打造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服飾、飲食、工藝品、黃金首飾等品牌。同時,利用苗侗風情、黔東第一關、千古南岳圣地、溶洞、瀑布和溪流湖泊等條件,發展休閑、登山、生態探險等旅游新項目,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依托“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二十坪”、“土皇節”等民族節日品牌,借助龍舟賽、民歌賽、斗牛斗鳥比賽等,推動旅游資源、人文資源與旅游產品、旅游項目有效整合,將文化因素滲透于旅游的各個環節、各個鏈條。
加強對古村落、古宗祠、古民居、古歌場等以及民間禮俗、民間技藝、民族歌舞等的挖掘、傳承與保護,使古文化煥發生機活力。目前天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有9個省級、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幾年,天柱配合省文物考古所對縣境內的清水江流域遺址展開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宋明時期的遺存,出土大量的石制品、陶器、瓷器、戰國時期墓葬及隨葬玉璧,這是貴州首次發現楚墓,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并發現流散在民間、出自清水江河床中的戰、漢時期的青銅兵器上百件,其“天柱劍”為全球幾何紋飾對比最為鮮明的青銅劍,為迄今所見唯一有著鮮明夜郎文化特征的國寶級文物。目前又在白市鎮、江東鄉掀起新一輪考古發掘熱潮,用文化為經濟提供硬支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