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打架”現象再次發生,統計口徑不同再次成為部委們給出的原因。商務部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房地產實際使用外資4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87億元,而國家統計局此前剛剛公布的統計數據卻為86億元,對此兩部委回應表示,主要是統計口徑不同,商務部主要為到位資金,統計局主要為使用資金。盡管如此,兩組數據卻都證實了熱錢加速進入內地樓市的事實。
口徑差異
數據相差186億元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房地產領域實際使用外資為41.5億美元,按2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6.5752元計算,折合人民幣為272.87億元,同比增長50.5%。這與國家統計局3月11日發布的數據不同,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外資86億元,同比增長61.5%。兩部委數據相差逾兩倍,增幅相差11個百分點。
對此,國家統計局投資統計處給本報記者發來的回應表示,統計部門房地產利用外資數據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單位實際撥入的外資,用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的境外資金,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對外借款及外商其他投資。商務部回應表示,商務部對房地產利用外資的統計領域則更廣泛,是對外商到位資金的統計,換句話說,統計局的數據為使用資金,商務部的數據為到位資金。
外資高速入樓市
獲得證實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商務部還是統計局的數據均顯示,外商進入我國房地產領域增速均超過50%,而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一年時間。
根據統計局數據(以下相同),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外資一改2009年下降35.5%的趨勢,去年全年利用外資796億元,增長66%,今年1-2月增長61.5%。不僅如此,利用外資增速遠遠高于國內貸款增速,去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國內貸款增長10.3%;今年1-2月,國內貸款增長7.7%。在我國嚴密布局房地產調控政策,緊縮信貸規模的同時,外資如此高速地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使得業界發出質疑聲音:“是否會影響我國房地產調控力度和效果。”
專家建議:
統一數據 準確掌握熱錢流向
“熱錢肯定是今年影響調控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比例并不大,只要監管部門監控得當即可。”上海易居中國研究院綜合部部長楊紅旭表示,雖然房地產利用外資上漲速度較快,但外資在整個房地產資金中所占比重較小,影響微弱,盡管去年全年利用外資796億元,增長66%,今年頭兩月依然保持著較高增幅,但換算之后房地產利用外資僅占所有資金約0.7%左右。盡管如此,楊紅旭還是提醒,預計隨著今年人民幣繼續升值,外資還將繼續較快進入中國房地產業,監管部門應隨時密切留意熱錢的流動。
“現在樓市調控正進入關鍵期,成交量的大幅下降,開發商的資金可能越發緊張,而隨著金融機構信貸政策的收緊,民間資本和外資將成為開發商 來錢 的重要渠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直言,從準確判斷熱錢流向角度講,上述兩大熱錢監管部門應統一監管數據,避免出現打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