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浙江省中部的東陽市歌山鎮西宅村,有一塊1萬多平方米的場地,這里沒有名字,也遠離省道,建筑物破敗不堪,地面上雜草叢生。
然而,如果你走進細看,會發現,這些破敗不堪的建筑物,細節之處卻是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處處透著古典的氣息。
在外行人眼中,這里像是一座座江南老宅的廢墟,而只有少數行內人士才知道,這里其實是一個特殊的“大賣場”,不過出售的不是古董家具,而是古宅本身。
雜草叢生之地竟是古宅交易場所
在這樣一個集散中心和加工廠里,古宅商人們將從各地收購而來的古宅,經過拆解,將實木的門,窗,椽,梁,雕花等部件經過專門的修復、和修補后等待出售。
主持人:目前這片場地情況是什么樣的?
記者:在這塊場地里,最近共有八九座老房子正在修葺。雕刻、木工、繪畫、油漆……修葺一座古宅的所有環節,在這里應有盡有。據義烏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俞峰說,華東地區不敢說,但至少在浙江,這個場子是最早、最大的。
就在這樣一處貌似無名,卻遠近聞名的場地中,古宅會按照買家的要求,運往全國各地,在古宅的新址,從新拼裝,還原成一座房屋。雖然說著很簡單,但其中卻有很多的門道,買家與賣家之間也形成了一條嚴謹的產業鏈。
販賣古宅利潤高 商家趨之若鶩
主持人:能向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個產業鏈嗎?又是什么樣的人在做古宅生意,他們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記者:這些做古宅生意的老板大多在義烏、東陽、蘭溪乃至江西安徽的農村收房,不是所有老房子都要,起碼要保證70%以上是完好的。如果判斷老房子有價值,收購人就會親自上門。收購人然后找來專業人士來分拆古宅,然后運到西宅村后,檢查哪些木料是好的,哪些腐朽了需要修補,要按原來的樣子重做。經過木工、石工、油漆工等多個工種的共同努力,把老房子的部件恢復得差不多了,接著就是組裝。組裝好房子被放在西宅村的場地里,如果有客戶看中了,就把搭起來的房子再次拆掉,裝運過去。據介紹,這些老房子的買家多是杭州或者上海的老板,買去開茶樓或高級會所。而做古宅生意的人分為兩類,一種是資金實力略差的,發現老房子買下來立刻轉手,賺取20%-30%的利潤;另一種是資金雄厚的,買下老房子,進行修繕,然后再出售,“(后一種的)利潤現在大約在40%到50%。”甚至更高。
從當地商人口中我們也了解到,一座保存度在90%以上的清代庭院,甚至可以賣到一千萬元以上,稍小一點的建筑也可以賣到200多萬。而高達20%到50%的利潤更是讓商人們趨之若鶩,
而這座無名賣場也就成了一條豐厚利益鏈的中轉站,一頭連著江南農村的破敗古宅,另一頭連著城市里的光鮮買家。從這里,被編上號的古宅零件被送往城市,換來了豐厚的金錢回報。
而在這豐厚利益鏈的背后,我們是否想過,面對著古人留下的遺跡,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去處理或者買賣?
有些古宅已達到文物保護單位標準 古宅保護無法律保障
主持人:我國目前有沒有法律來保護這種古宅呢?
記者:義務市問問普查辦相關負責人說,古建筑買賣如此活躍,主要是國家對這方面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這需要文保、規劃、國土和建設部門的相互協調,最好還是建議原址保護起來的,但現實有許多無奈。
雖然非文保單位的古建筑是可以自由買賣的。但很多遭變賣的老房子已經達到了申請文保單位的條件,但由于人們意識不強,加上老房子大多是共有的,本身又破舊了,就低價出讓給村里,最后幾經轉手,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而有的買家則認為,有些老房子,荒廢在那里,既沒人住也沒人修,與其爛掉,不如對它進行再加工,這也是一種異地保護。
因此,對非文保古宅的買賣不應該禁止,但相關的法律條文也是亟待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