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銀行應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據中國證劵報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表示,銀監會近期已緊急叫停相關收費。《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提及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項目已基本全部免除
楊再平表示,《通知》要求免除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項目已基本全部免除,“但不排除19.49萬個基層網點存在個別賬戶遺漏現象”。
對于最近百姓高度關注銀行“密碼掛失費”問題。他重申,《通知》要求對“密碼修改手續費和密碼重置手續費”實行免費。
部分銀行收取密碼掛失費已有10年到20年的歷史。從銀行角度看,“密碼掛失費”、密碼重置手續費并非新的收費項目,而且屬于風險高、流程復雜的業務。所以部分銀行認為“密碼掛失費”不在《通知》免費范圍內,繼續收取相關費用。
“7月5日銀監會召開緊急會議,晚上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電話叫停工、農、中、建四大行‘密碼掛失費’,從7月6日開始四大行已經不再收取該項費用。”楊再平透露。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連日來調研北京地區多家銀行基層網點的情況顯示,銀行均已接到總行下發的緊急通知,停止收取“密碼掛失費”。
另外,小額賬戶管理費也是百姓頗為反感的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商業銀行對于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賬戶、退休金賬戶、低保賬戶、醫保賬戶、失業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賬戶的年費和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等六類賬戶免除收費。
業內人士指出,六類賬戶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的免除已充分考慮了低收入群體及百姓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除此之外的小額賬戶管理費,可以促使客戶整合個人賬戶資源,減少“休眠”賬戶,防止客戶因賬戶較多,造成賬戶、密碼丟失而形成各種風險。同時也可節約對商業銀行系統資源的占用,提高服務效率。
服務項目極大豐富
根據銀行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銀行服務項目總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占比21%。
個人業務服務項目總計276項,有償服務項目分為人民幣結算業務、代理業務、銀行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七大類共196項,個人免費服務項目為80項,占比29%。商業銀行為個人提供的免費服務項目涉及代收水電費、氣費、學費、話費、交通罰款以及同城系統內存取款、轉賬等,基本滿足百姓日常的金融消費需求。
對公業務服務項目總計800項,對公業務服務收費項目分為人民幣結算類、代理類、投資銀行類等十二大類共654項,部分銀行對公業務免費服務項目共計146項,占比18%。分析人士指出,各商業銀行擁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市場占有率、風險管理水平、市場定位等,所以提供的對公業務免費服務項目不盡相同。
數據統計顯示,與2003年銀行服務產品與項目比較,大型商業銀行2010年有償服務產品和項目662個,較2003年增加338項,七年來增長了104%;股份制商業銀行2010年有償服務產品和項目354個,增長了55%。
對于銀行服務產品和項目數量上的增長,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認為,2003年至今,商業銀行已由原來只辦理存貸款、結算業務,到現在發展成為具有各類理財業務、投行業務、托管業務、代理業務、信托業務、租賃業務、財務顧問、貴金屬業務等種類齊全的金融超市,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服務產品極大豐富。
10年前,辦理異地匯款可能要等上7天才到賬,今天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能做到實時到賬。銀行卡憑借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點,已經逐漸取代現金、支票等,成為最重要的電子支付工具。網上銀行僅從轉賬功能來說,從行內轉賬發展到跨行轉賬、“超級網銀”,使“個人網銀”能夠跨空間、超速度前行,為持卡人帶來越來越多的方便。
應提升服務質量
楊再平表示,以大家比較關注的異地存取款手續費為例,實現異地存取款功能,商業銀行需完成數據大集中,這其中投入的科技成本是巨大的,全國數據大集中建設資金要以十億元以上投入計算。
“顧客往往只看到了前臺鍵盤一點,資金就匯出去了,沒看到后臺數億元資金和大量人力資源的投入”,楊再平透露。
相關銀行負責人表示,其實現在很多銀行的收費尚不能覆蓋金融服務的成本。就某些單項中間業務收費比較,商業銀行客戶辦理“賬戶管理、支付方式、現金使用、特例處理”等四項核心常規業務而支付的費用平均不到10歐元,而國際平均水平約為90歐元。以“大額存現手續費”為例,香港地區多數銀行對港幣以外其他幣種的大額存現收取0.25%-0.5%手續費,最低50港幣。而內地商業銀行此類服務一直免費。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滯后于歐美同業。譬如,歐美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一般占銀行總收入的25%以上,部分大銀行甚至超過了50%,并呈繼續上升趨勢。例如德國商業銀行60%以上的收入來自于中間業務;巴克萊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73%;美國大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多在50%以上,甚至高達80%。而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占比僅在20%左右。
專家指出,銀行調整服務收費有其合理的方面,但遭到大多數客戶反對,主要在于中國目前收入水平偏低。“客戶對于金融機構服務收費的承受力取決于自身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存在的差距自然導致銀行在提高收費上阻力較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此前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大多數利潤是來自銀行業,銀行業利潤在所有上市公司利潤中占比如此高不正常,高利潤的背后說明銀行業的壟斷性較高。
也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我國利率尚未市場化,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存貸利差仍然是旱澇保收,這也是我國銀行80%利潤來自于存貸差的直接原因。
在這種政策紅利面前,銀行不能單純考慮繼續擴大中間業務利潤。“更深層次講,銀行業也應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
廣受社會各界詬病的是,銀行高收費卻難以保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專家表示,銀行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理由收取費用,無異于給客戶開空頭支票,即使收費也應該在提高服務質量以后再進行。從以往收費的經驗看,提高收費易,改善服務卻很難落實。
針對部分銀行收費項目“改頭換面”重現市場,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12日表示,5日銀監會已緊急叫停相關收費。從目前對銀行摸底的情況看,《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提及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項目已基本全部免除。
專家表示,銀行調整服務收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為何銀行服務一漲價就會遭到公眾質疑,主要原因在于銀行一方面享受利差的“特許利潤”,另一方面按照市場原則追逐利潤。銀行即使收費也應該在提高服務質量以后再進行。張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