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包裝得看上去像“買一送一”,其實卻比兩瓶分開賣還貴!日前,多位消費者致電本報表示不解:在家樂福等超市賣場,夏令最熱銷的飲料、日化品等售價有“1+1>2”現象,這是什么道理?
目擊“組裝”與單品隔離
記者在虹口區花園路附近的家樂福看到,貨架上的“雙提裝”“搭扣裝”真不少,有可樂與果汁“混搭”,也有不同口味果汁的組合。而一旦組合了,同種規格的單品在同一排貨架上就難尋蹤跡。
通過在多排貨架間來回跑的比價,記者發現了組合裝的“奧妙”:農夫山泉550毫升普通裝純凈水,12瓶塑封裝價格為13.6元,而同規格單品價為1元,組合裝居然比單品總價貴1.6元,差價足夠再買一瓶半;1.5升裝可口可樂單賣5.2元,1.25升裝的美汁源果粒橙單賣5.6元,但1.25升裝可口可樂加1.25升裝美汁源果粒橙的組合裝賣11.1元,組合裝不僅比兩款單賣合計貴0.3元,容量還“縮水”了0.25升。
此外,一款飄柔焗油精華洗發液,400毫升裝原價26.5元、現在促銷價19.9元,同款200毫升裝的只要9.9元,算下來不管打不打折,大包裝都比小包裝貴。
商家通常有三種原因
記者在多家超市隨機調查了30位消費者,大家幾乎眾口一詞:“當然多買多省嘛!”對此,多家超市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說組合裝還是比較劃算,但并非所有商品都如此。
據透露,通常有三種情況會導致“大不如小”“多不如少”:一是小包裝商品經常是打折促銷的搶手貨,小包裝一旦執行促銷價,反而會更便宜。二是有時組合裝和單賣裝采購途徑不同,或批次及進貨時間不一,進價存在差距。三是有些生產廠家還要把組合裝的包裝費用計算在內,由此拉高了組合裝的掛牌價。
買家加價理由太牽強
“四瓶封裝組,其實就是四瓶飲料用一張加厚塑料紙一包。一張塑料紙增加的成本,難道會有這么多?”在城隍廟附近的迪亞天天,消費者章先生對超市的解釋不滿意,他認為這不是構成加價的理由。
在新浪微博上,多名網友“聲討”這種售價“1+1>2”的銷售方式,指出這是利用消費心理慣性欺騙消費者。
超市這樣做違規嗎?記者從市物價部門了解到,商家可自行對商品的單品和組合裝定價,只要明碼實價就不構成價格欺詐。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調查取證,詳查組合銷售產生的外包裝費用是否計入進貨成本。專家建議消費者:看清價格,貨比三家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