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旅游縱覽消息 民俗攝影人都對“羊先村”——這個錦雞舞的發源地有一種魂牽夢縈的牽掛。傳說中的羊先村地駐華南,這里無嚴寒,無酷暑!這片聽起來和看起來都好似人間仙境的地方——就是丹寨縣羊先村。苗族是這里避不開但又不會厭倦的話題。
“黛胚”(女孩子)們在蘆笙場邊等待著同伴們的到來,她們身上的苗族盛裝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銀飾、繡裙、 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因此也稱為“錦雞裝”。
吃新節蘆笙吹響長裙舞
每到“吃新節”,攝影人就要背上能帶的各種攝影器材隨時準備出發。在貴州省丹寨、雷山、臺江等縣,吃新節是苗族人一年中僅次于苗年的大節。俗話說:“牛歇谷雨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吃新節”也許是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約在農歷“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志。因為各村水土、氣候條件不盡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天或幾天。所以即便在同一個鄉里,各村的“吃新”也會有先有后。
錦雞舞的表演形式常見的是 集體舞,而且場面宏大,男 性吹蘆笙在前,女性隨后, 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 少則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圍成兩三圈不等。
各個寨子的“吃新節”往往一個寨子接著一個寨子地連著過,時間跨度達幾個月,一直到農歷的年末。在丹寨地區,排調鎮的羊先地區是在每年的農歷9月第一個雞場天,而揚武鄉的排倒莫地區則是在每年的農歷9月第一個虎場天,這樣一個縣的寨子排下來,吃新節可以過二個多月,所以在這幾個月,幾乎天天都在過節,真是熱鬧非凡。
吃新節當天,每走近一個苗族村寨,耳朵里就聽到遠處寨子里傳來的陣陣蘆笙,那是蘆笙手們一聲聲的呼喚,催促村里的女孩子們集中到跳月場上。寨子里各家各戶到處都能聽到陣陣的鞭炮聲,那是客人進家前所必須做的禮信,全村到處都呈現著熱鬧與祥和。丹寨縣內的吃新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吃新節”意為“吃新米節”,就是在每年稻米快要成熟的10月份,人們就要到田里摘取一點新長成的稻米來煮吃,以慶賀當年的豐收在望。作為水稻耕作文化的一個傳統祭祀日,“吃新節”以及與它相關的傳說、儀式曾隨著民族的交融,在我國南方各民族包括漢族中長期延續。日月穿梭,蒼海桑田,絕大多數民族都已淡忘了這個神圣節日的今天,苗族,仍然執著地在吃新節殺魚斗牛、跳月吹笙來慶祝。
盛裝頭飾背面
在過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新米和窖酒,姑娘和婦女們在精心準備著過節的盛裝,小伙子們忙著修整蘆笙,準備在節日里一展身手。到了吃新節那天,親友們都挑著禮品,帶著蘆笙到親戚的寨子來與親朋好友們共度節日。節日當天,整個寨子非常熱鬧,斗牛、跳月是最有代表性的節目,男人們都在場子里關注斗牛的勇猛,而女人們則在跳月場上翩翩起舞,特別是未婚的姑娘們,身穿美麗的盛裝,頭戴漂亮的銀飾,手持手帕隨著蘆笙曲調節拍翩翩起舞,盡力地展示自已的舞姿和衣服上的手繡工藝,小伙子們則賣力地吹奏動聽的音樂,以引起姑娘們的注意。整個舞要一直跳到太陽下山月亮升起才曲終人散。
錦雞舞多彩舞蹈出深山、多彩生活在高原
現代經過舞臺改編的錦雞舞
苗族錦雞舞(下稱錦雞舞)發源于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境內,主要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的麻鳥型短裙的苗族地區。這支苗族系遠古鳥圖騰部落的后裔,錦雞舞是遠古圖騰潛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將鳥和鳳變得更具體、完善而美麗。錦雞舞屬蘆笙樂舞,蘆笙與舞蹈互為載體,在蘆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錦雞求偶中的步態、神態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節日:“吃新節”“祭祖”“苗年”都要跳錦雞舞。村寨里的女性從小就學會跳錦雞舞。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錦雞舞最初的功能與祭祖有關,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動全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錦雞舞的曲目有著嚴格的定制,傳遞了苗族遠古的信息。錦雞舞在現實生活中為青年男女的愛情起著橋梁作用,在“吃新節”等大型民族活動中和“跳月”等活動中,讓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樂示愛。苗族錦雞舞的表演內容有祭祖和文化娛樂兩大內容。在祭祖活動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靈請到鼓里,然后用蘆笙及蘆笙舞(錦雞舞)喚醒他們,即“喚鼓”或“醒鼓”,之后每一個祭祀環節,都要吹演蘆笙舞,直到把祖靈請到原地安息,節日娛樂是錦雞舞表演的最大內容,婚慶、迎客的禮儀等均可見錦雞舞的真顏。
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
錦雞舞的表演形式常見的是集體舞,而且場面宏大,男吹蘆笙在前,女性隨后,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少則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圍成兩三圈不等。近年來也有雙人或四人舞在民間出現。演奏的都是錦雞蘆笙曲,內容也為模擬錦雞斗架或討花帶。錦雞舞的角色分蘆笙演奏者和錦雞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蘆笙演奏,女性為錦雞舞伴。蘆笙與舞蹈互為載體,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錦雞舞的伴奏樂器——蘆笙,苗語稱:“更拉”,又稱“四滴水”。表演錦雞舞時,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邊放松,隨舞姿自然擺動,腳步尾尾律動,回環復沓、優雅流暢,含情脈脈,細膩娓婉,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錦雞舞在無數的傳承創造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曲調有近百種,而舞步更加獨特。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它完全與其他蘆笙舞有不同的風格。
麻鳥地區苗族盛裝的下 擺,她們腳穿的木屐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錦雞苗族服飾(女裝),絢麗多彩,千姿百態,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她們的銀飾、繡裙、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高綰發髻,形如粽子,光滑圓潤,高昂秀麗。裙長10~22厘米,所掛的彩帶達20多條,前圍帕短,繡上艷麗花色,后圍帕素而長,系上十數條寬花帶,垂至腳跟。盛裝時,頭戴銀發簪,發鬢插錦雞飛舞造型的銀飾及銀梳、銀雀花等,上身穿3~5件短領對襟件短衣,最外一件有銀扣裝飾,戴銀項圈、銀耳環、銀手鐲,銀戒指等,猶如一只美麗的錦雞,靚麗迷人。
TIPS
交通攻略
游客可乘車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或者黔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兩地都有通往丹寨縣城的交通車(凱里市至丹寨80公里,乘車時間約2.5小時,票價26元。都勻市至丹寨60公里,乘車時間約1.5小時,票價16元),再從丹寨縣城坐交通車到雅灰,(丹寨至雅灰70公里,乘車時間約3小時,票價:25元)。再從雅灰包車或搭車到羊先或麻鳥等過吃新節、跳錦雞舞的村寨。
自駕的朋友可以從貴陽驅車走貴新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費),向都勻方向到都勻下高速,沿321國道到達丹寨(全程60公里、油路)或(到麻江轉凱麻高速)走凱里方向到下司收費站下高速,沿司辰公路前往丹寨(全程50公里、油路),再從丹寨縣城驅車走排調、雅灰方向到雅灰(全程66公里,油路,但是典型的貴州山路,彎多路窄,車速不宜超30公里/時)。再從雅灰到羊先或麻鳥等過吃新節、跳錦雞舞的村寨(到各村寨都通公里,但路面不太好,泥石路)。
特別提醒
到丹寨縣目前只有一條321國道可到達,但從2011年年中起縣城就可與黔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有高速公路相通(廈榕高速),到了苗族村寨,要特別注意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吃新節中苗族村寨的熱鬧場景、苗族姑娘美麗的服飾、頭飾,跳蘆笙舞的場面,作為攝影人的你一定會興奮得不得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