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唐矛(貴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貴陽市計劃“十二五”規劃期間每年創作10首,5年共創作50首歌曲作品。市委宣傳部每年從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列出100萬元,5年共投入500萬元用于組織開展文學作品、劇本、歌曲征集評選活動和組織開展相關培訓班、研討會和采風交流活動等,對重點項目給予一定的資助扶持!拔鍌一工程”的項目在組織生產和面向市場發行(公演)等方面都要著力進行市場運作,特別是在經費投入較大、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影視劇、舞臺劇等方面,既要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強化市場運作意識,又要千方百計融資,積極吸納社會資本、社會力量注入項目。
胡鳳海(遵義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委、市政府逐年增加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建立“政府文藝獎”開展評比工作,設立獎金30萬元。同時,我們每年還為市文聯下屬的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等十余家協會各匹配了2萬元活動經費。加大了對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的培養、選拔力度,對承擔重點項目創作長篇小說《水土》的“四個一批”人才湄潭作家肖勤進行了重點培養和宣傳,積極支持《水土》申報省“四個一批”資助項目。為提升文學創作隊伍素養,提高創作水平,使更多文學人才脫穎而出,市委、市政府還撥出20多萬元在北京舉辦了遵義作家培訓班。同時,還創建了正安縣文學創作基地、赤水市攝影藝術創作基地等文化基地項目。
袁仁慶(六盤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鄉土文化是六盤水的最大特色,是這片土地最久遠,最博大、最豐富的文化存在。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家族文化、宗教信仰、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成為維系人們世代延續和諧共生、善待蒼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靈托付。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鄉土文化作為弱勢文化,正面臨著被摧毀、被遺忘的絕境。對鄉土物質的文化、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除了要進行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外,還應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藝術創作。
顏學麗(安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從2006年起設立安順市文化產業發展和文藝創作專項資金。逐步構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體系。積極開展各個藝術門類的培訓。集中力量,統籌規劃,重點組織好具有安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藝術精品的創作和生產。大力挖掘黔中文化的內涵,以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三國文化、屯堡文化、攀巖文化、三線文化等為主要內容,抓好重點項目的創作生產。
耿生茂(黔東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長):近年來,黔東南州的文學藝術家們,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涌現出了以“吊腳樓畫派”、“侗族大歌藝術團”為代表的文藝流派和藝術團體。遵循藝術規律,促進精品創作,推動文藝工作又好又快的發展。精品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能代表一個民族思想的深度,能深刻的表達一個民族的精神情感,能推出一批人才,能引領人們的欣賞情趣,能充分的占領市場,能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社會進步的文化成果,能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王雯潔(黔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今年初,黔南州對2010年度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的文藝精品和文學作品進行了集中獎勵,獎勵金額10余萬元。我們為夯實創作根本,強化隊伍建設,對個別特別優秀、極具演唱天賦和潛力的拔尖人才,采取破格錄用方式,將其充實到文藝工作隊伍中,并積極實施“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加強創作人才庫建設。以黔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特色為題材,組織州內知名作家,開展文學創作、研討,民歌創作和打造文藝精品,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動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努力提高創作隊伍的整體水平,為多推精品力作打下堅實基礎。
周茂萍(黔西南州委宣傳部副部長、州文產辦主任):黔西南州不僅拍攝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還將打造晴隆“安南古城”仿古一條街。此外,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文化園規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復建美軍車站、空軍旅館、咖啡館、綢緞鋪、油鋪等;在二十四道拐復建涌泉寺、茶亭及維修公雞墳;復建盤江鐵索橋的鋪墊木板,修復守橋部隊炮樓墻垛;恢復大愿寺、臨江樓、巡檢樓、九子太婆廟;復建105后方醫院(野戰醫院);復建白家塘遠征軍茶水站。我州從影視文化上找到了突破口,希望黔西南成為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弘揚“貴州精神”的生動教材,同時進一步提升黔西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朱江華(畢節地委委員、宣傳部長):畢節文藝精品建設應重點展示畢節地區彝族文化特色。我們堅持以精品創作帶動人才培養、以人才培養推動精品創作的思路,分期組織開展宣傳文化系統人才培訓,提高創編人員和演員素質。下一步,我們還要解決項目少、品種單一、進展緩慢等問題,縮小與兄弟市州地的差距。
顧明杰(銅仁地委委員、宣傳部長):配合我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我們每年精心創作打造1至2臺大型文化演出,各縣大型節慶活動精彩紛呈,辦成特色、形成品牌、推出精品。如銅仁市“全國傳統龍舟文化節”、石阡“中國溫泉文化藝術節”、沿河“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文化旅游節”、玉屏“中國簫笛藝術節”、思南“花燈藝術節”、萬山“中國汞都·鼟鑼文化藝術節”、德江“儺文化藝術節”等,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銅仁文藝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讓文藝工作在構建和諧銅仁、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中發揮更大作用。重獎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就的“德藝雙馨”文藝家,同時將《梵凈山》文學雜志和各縣市特區的文藝刊物列為我區培養文藝人才的重要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