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楊戴彰)1949年10月,舉國上下一片騰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喧天的鞭炮聲和陣陣的歡呼聲中成立了,迎來了嶄新的一天。地處黔東南西部的黃平縣也正沐浴在喜慶的春風里。60年來,黃平縣委宣傳部緊密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按照中央、省、州、縣的決策部署,踏著前進的步伐,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創新思維、改革思路,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理論武裝工作扎實推進,筑成了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理念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建設者,建設者的成功離不開科學文化的具備。從50年代開始,規定每個干部職工每周用8小時的時間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文獻,學習時事政治。并對所學不定時進行考試或考核。1953年機關干部職工的理論學習,以學委會為核心作用進行領導,有296名干部職工參加學習了《社會發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內容。1958年至1965年結合黨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貫徹執行,學習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1960年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主要學習《黨內通訊》、《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1964年開展“四清”運動,干部職工學習隨之轉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傾向上來。
1966年,文革開始后,全縣機關干部、農村社員主要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時稱學習“老三篇”。文革中后期,組織學習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的》和馬列的《反杜林論》等著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后,舉辦讀書班,學習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學習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文選”,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1985年主要學習中央關于整黨的《決議》,1986、1987兩年,組織在職干部進行哲學函授教學和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兩本書和十三大文獻精神。全縣有769名干部職工參加哲學函授。開展面授和上門輔導30次,聽課達3000多人次,全縣有347名參加全省組織的哲學統考,及格率達97.5%,取得全州第一名。
特別是近年來,成立了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定了中心組學習計劃,學習制度,認真組織學習研究新時期、新形式的發展戰略,將理論學習情況納入縣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中。100%完成了黨報黨刊、干部理論讀本的征訂任務,征訂范圍也由城鎮向農村延伸,達到了每一個干部有書讀,每個干部有報看,通過組織全縣干部理論培訓、考試、試卷批閱等多渠道學習檢測,全縣干部在學習理論知識上呈現出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的良好風氣。2008年,共完成了158期計1000余人的科級干部理論培訓,發放試卷近30萬張,在全國各大媒體網絡上發表近2000余篇可讀性、實踐性、操作性強的理論文章,有效闡解了黃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較好宣傳了黃平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和成功經驗。確保了理論工作有序、健康的發展,加快了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為黃平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
二、以媒體為平臺,以活動為契機,提高黃平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宣傳是黨的喉舌,是信息的傳媒載體,正確、強有力的宣傳能推動人民奔小康,能加快社會發展新步伐,能創建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大環境、大社會。
1949年至1956年,結合黨的中心任務,開始建立黨的宣傳網。以黨支部為核心,以黨的宣傳員為骨干,利用簡而易行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圍繞黨開展的征糧、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主義建設等一系列工作進行了宣傳。1951年全縣建立宣傳組100個,宣傳隊員1280名,讀報組43個,讀報員330名,黑板報33張。1956年,全縣宣傳員達5300名,黨的報告員66名,建傳授站49處,宣傳隊195個,宣傳小組343個,黑板報66張,出刊242次,大字報37期104版,讀報組160個,收音站9個,廣播筒225個,幻燈機8個,農村俱樂部4個。
1956年2月4日,按上級黨委的指示,縣委批準創辦黃平縣委機關報《黃平周報》。每周出版一期。1958年5月下旬改為《黃平縣報》,五日一期。鉛印四開。最初發行的贈閱,后是訂閱。最高發行量為2700份,有效地將黨的政策、關懷傳到了千家萬戶,但因紙張緊張和資金短缺,1961年3月縣委決定撤銷報社。
1962年,縣委配有專人負責通訊報道工作,要求通訊員每月最低寫一篇稿件,每月各通訊組召開一次會議,文革中通訊工作曾一度中斷。1971年5月召開全縣通訊工作會議,宣傳部設立通訊組,配有專職通訊干部,組織宣傳報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業余通訊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87年,全縣有業余通訊員153名,專職通訊員1名,向廣播站播出4001篇;向《黔東南報》社投用稿223篇,向省用稿86篇;向貴州廣播電臺用稿91篇。中央級報紙用稿5篇,其他小報用稿80篇。
近幾年來,為讓更多的人了解黃平、認知黃平、投資黃平、發展黃平,采取了借記者的“筆”和“鏡”,在全國各大媒體上發表宣傳黃平的文字、圖片近5000余篇(幅),僅2000年至2005年,參與編著《黃平縣投資指南》、《漫步且蘭黃平》、《紅軍長征在黃平》等書籍。完成《黃平之戀》光碟和宣傳畫冊制作,配合中央、北京、河北以及省州電視臺攝制《紅軍走過的地方》、《走進黔東南--黃平》等大型紀錄片10余部。特別是近兩年來為適應新時期、新形式的宣傳工作需要,采取了“一借二依三推動”措施,加強了黃平外宣力度,即一借:借阿幼朵之名,揚黃平之譽。二依:依靠“多彩貴州風平臺”,跳黃平之舞;依靠《且蘭黃平》一報一刊一網,傳黃平之聲。三推動:以開展整臟治亂為契機,推動人居環境的優化;以理論考試為動力,推動干部理論學習的新高潮;以媒體的“筆頭”和“鏡頭”,推動黃平外宣工作的上檔升位。由于目標恰當,措施得力,打出了且蘭黃平特色品牌,在2006年“黃果樹”杯多彩貴州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中,黃平苗族姑娘阿幼朵一躍成為本次大賽一朵靚麗的奇葩,鄔宏志、唐久福兩位選手闖入全省復賽。通過緊張角逐,選手鄔宏志榮獲貴州省旅游形象大使稱號,并隨貴州旅游形象大使表演團,先后到廣州、香港、澳門、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在2007年“黃果樹”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黃平選送的民族民間舞蹈《且蘭魂》在全州決賽中一舉奪冠,進入全省復賽;《舞彩》獲全州決賽二等獎,《啞咭》、《苗族板凳舞》獲全州決賽三等獎。在多彩貴州風系列活動中,黃平的民族風情通過舞臺展示、展覽陳列,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觸動觀眾的視覺,得到觀眾的認同,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益。除此之外,與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視劇《阿歐桑》貴州省“五個一”工程獎<http://qdnrb.cn/site1/qdnrb/html/2009-08/08/content_79346.htm>,開通了《且蘭黃平》網站,出版了15000余冊《黃平美無涯》書籍、畫冊,與中央電視臺、香港有線電視臺、旅游衛視、貴州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先后在黃平拍攝了《見證且蘭古國》、《黃平苗革風情》專題片近12部,在《中國商報》頭版刊登《且蘭古國都舊州探訪》專題文章,特別是消息《美女寨的新鮮事》在貴州都市報上刊載后,為上塘鄉美女寨掙取了30多萬元的建橋資金。最為主要的是《且蘭古國---黃平》入選全國小學六年級《德育》教材,從而牢固地樹立起了黃平“且蘭古國都,云貴最秀地”的品牌。2009年,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文搭臺、用心交友,加大對黃平的宣傳,在中央、省、州各大媒體上刊載了近1000條的文章,特別是在貴州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親水天堂--黃平縣打造和推銷“且蘭文化”旅游旗艦品牌紀實》和頭版二條《三問黃平》等有關科學發展觀的文章,有效地宣傳了黃平。
一是以“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為抓手,著力提高人民的素質。1981年2月,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婦聯等10個單位向全國發出倡議,開以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紀律、講秩序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內容的五講四美活動?h委、政府根據有關精神,于1982年2月成立五講四美活動辦公室,當年全縣投入5萬多人次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以解決臟、亂、差問題。之后,把“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與“五講四美”融為一體,即“五講四美三熱愛”(簡稱五四三)。1983年成立“五四三”活動委員會,下設“五四三”辦公室,掛靠縣委宣傳部,在開展活動中著重凈化、美化環境上下功夫。1984年后,著重抓文明村寨建設,以制定“鄉規民約”和“文明公約”為主。1987年開展“三優一學”,門前達標活動,在全州文明城鎮檢查評比中,黃平獲全州第三名。
(一)是以整臟治亂整治為抓手,創建優美的人居環境。按照縣城綠化、凈化、美化的要求,開展綜合治理“臟、亂、差”和“三優一學”活動,以整臟治亂為重點,開展倡導優質服務、建立優良秩序、創造優美環境,推行“門前三包、門內達標”責任制和愛國衛生運動。建立了“整臟治亂”長效機制、考核機制、問責機制。與各單位、各部門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精細到物、精細到人。通過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以及省州督查組的明查暗訪,在網站、報刊、電視上曝光臟、亂、差現象,責成相關職責部門限期整改等措施,黃平的整臟治亂取得了群眾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效。近幾年來,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多舉措、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投資820萬元對飛云大道進行美化綠化;投資320余萬元的文化路改造已全面完工;投資2099萬元的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和1099萬元的苗里河治理工程;投資900萬元的民族文化廣場已投入使用;投資2394.97萬元,日處理生活垃圾70噸,總庫容28.9萬立方米的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正緊張施工。組織開展了禮讓斑馬線活動。糾正亂堆、亂放、亂搭、亂建行為。取締了一大批網吧,以及一大批盜版、淫穢圖書和影像制品。通過整治,全縣市容市貌整潔有序,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新、潔、亮、綠”的縣城新環境已經形成。
(二)是以創建農村精神文明活動為抓手,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按文明村寨創建“抓生產發展,治窮要富;抓思想教育,治舊變新;抓文化科學、治愚變智;抓社會秩序,治亂變安;抓服務質量,治差變優;抓環境建設,治臟變美“六抓六治六變”的要求進行培植。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985年在全縣開展了防火安全,食品衛生安全教育活動,教育了廣大農民群眾安全用火、安全衛生用食品,改變過去不良用火、用食習慣,防止山火、寨火和飲食中毒事故發生,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三八”紅旗手、“文明家庭”、“雙學雙比”女能手創建評選活動,評選出“三八”紅旗手39名、“三八”先進集體9個、五好家庭35戶、“雙學雙比”女能手50名。通過評比,激勵廣大農村婦女學科學、比勤勞,增強致富能力;1993年至2000年,我們實施“千鄉萬村書庫工程,修建了25個村級圖書,捐贈了1000余冊圖書,引導和輔導農民讀好書、用好書,用所學知識指導生產實踐;1999年在州委宣傳隊部的幫助下,實施“光明工程”,解決了舊州鎮么羅村、浪洞鄉大壩山村上千人的照明問題。同時采取上級資助、縣鄉籌款的方式,在舊州鎮、谷隴鎮、重安鎮和重興鎮修建了四個集圖書室、多功能活動室、歌舞廳、廣播電臺等為一體的大型文明娛樂活動中心,不斷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思想文化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截止目前,全鄉鎮共有圖書室(站)204個、文化館(站、室)14個、廣播電視站(室)266個、體育場281個,全縣精神文明呈現出豐富多彩、蓬勃向上的發展面貌。
(三)是以創建及評選文明單位(行業)為抓手,發揮文明示范和輻射作用
嚴格按照中央、省、州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遵照“堅持標準、典型示范”的原則,堅持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學校、文明村寨活動,定期組織考核復查。1985年1994年間,評選省級、州級、縣級文明單位、文明學校、文明村寨69個,分別受到省、州、縣委政府命名表彰,授予“文明單位”稱號。黃平環管站先后被省州評為全省衛生單位管國衛生先進單位,并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嘉獎。1995年-1998年,創建評選省級文明單位2個,州級文明單位13個、縣級文明單位73個、文明村寨5個。1999年至2001年,文明單位創建力度進一步加大,涌現出縣級文明單位47個、州級文明單位2個、國家級紅旗文明單位1個、州級文明窗口11個、文明學校17個、文明鄉鎮3個、文明村寨8個。2002年至2005年,在總結文明單位(行業)創建活動的基礎上,繼續發揮文明單位先進示范帶動效應,積極動員和引導班子團結、戰斗力強、對文明單位考核標準、程序、獎懲措施做出新的明確規定。按照《考核暫行辦法》,對各級文明單位、學校、村寨和新申報單位進行標準化、規范化復查、考核,保持和新取得國家級紅旗文明單位稱號的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3個、州級文明單位(村寨)29個、州級文明示范窗口8個、縣級文明單位35個、縣級文明學校16個、縣級文明鄉鎮(村寨)7個、縣級文明示范窗口1個,分別受到中央、省、州、縣表彰。2005年-2007年黃平縣委宣傳部連續三年獲黔東南州目標考核一等獎,被授予文明單位,創建了宣傳的新高點。2008年,舊州鎮草蘆坪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舊州鎮白水村被評為全省文明村鎮,宣傳部被評為全省文明單位,組織部、國稅局、工商局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至此,文明單位的涌現覆蓋了城鄉各行各業,較好地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
四、以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紐帶,展現獨具風格的且蘭文化魅力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黃平這些獨具魅力的優勢資源在旅游興盛的大環境下逐漸被外界所認識。但由于這些資源缺乏深度包裝,文化品味大打折扣,人們似乎沒有真正認識黃平、了解黃平。經濟學家說:“沒有文化相適應的經濟是一種原始經濟”。而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要得到充分展示并發揮作用,必須依靠文化產業來實現。為此,圍繞獨具風格的民族文化,提出了“一魂二轉三文化”目標,一魂即:以民族文化為魂,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轉:相關文化事業逐步轉向為文化產業;部分文化人逐步轉向為文化經營人,走文化推動經濟發展快車道。三文化:苗歌亻革箭文化,且蘭古都文化,漂泡旅游文化,樹立黃平原生態文化宣傳硬品牌。為將黃平獨特的文化資源轉換提升滿足于省內外市場需求,實現價值的再創造,為此組織力量認真挖掘、打造獨具風格的特色文化,以中央、省、州重大貿易、文化、旅游、節慶等活動為契機,大力打造和宣傳黃平的且蘭古國都文化、苗歌亻革 箭文化和漂泡文化,通過積極宣傳、審報,上級專家的評審論定,舊州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氵舞陽河風景名勝區景區景點和,享有三個國字號頭銜。2008年舊州鎮獲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單項獎。在2007年“開磷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大賽中,黃平選手王登書等同志的泥哨作品以巧奪天工的技藝闖入全省總決賽,獲得專家、學者好評;苗革的風土人情、民族服飾更是在2007年“黃果樹”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州決賽中一舉奪冠的《且蘭魂》里展現得淋漓盡致,吸引了更多專家以及投資商的眼球。2007年8月8日至10日在舊州古鎮、黃中學術廳成功舉辦了“山水黔城”貴州且蘭文化高層論壇研究會,經專家論證,以大量的事實證實了黃平舊州鎮是2300多年前的且蘭古國都,為突出古鎮特色,打造且蘭品牌,我們注冊了“且蘭”商標,出版了《且蘭古都-舊州》一書,撰寫了關于苗歌亻革箭文化,且蘭古都文化,漂泡旅游文化100余篇文章相繼在州外媒體刊用,特別是《西南航空》畫冊刊登的《黃平苗風》,《中國商報》刊載的《神秘的弓箭部落亻革家人》等文章,初步搭建了獨具特色的以阿幼朵為代表的苗歌和重興亻革家弓箭為主的民族文化宣傳構架,塑造了黃平文化品牌,提高了黃平的知名度、美譽度,使黃平看到了發展民族原生態文化產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同時,對州文明辦已批復的舊州寨碧村、谷隴大寨等10余個農民文化家園,進行緊張的建設。
總之,六十年來,我們緊緊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按照省、州、縣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艱苦奮斗、改革創新,提高了黃平對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促進了黃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