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 日,臺江縣行政中心會場外彩球飄舞,橫幅高掛,大紅的標語以最熱烈、最醒目的方式將第十屆人大一次會議襯托得格外莊嚴。
9時50分,肩負著15萬臺江人民重托的155名縣人大代表,笑容滿面、精神抖擻、滿懷豪情步入會場,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共商發展大計,同繪建設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臺江的藍圖。政協五樓會議室被裝扮得花團錦簇,分外喜慶。主席臺上方懸掛的“臺江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標光彩奪目,鮮花簇擁著紅旗,把國徽映襯得更加莊嚴,前臺擺放的花草生機盎然。
本次會議應到代表155人,實到代表155人,符合法定人數。
會議由主席團常務主席、大會執行主席張運良主持。大會執行主席戚詠梅、成兵、吳元、全宏超、劉作東、余光祥、楊光禮、劉開新、張海、寧吉身、張云生、唐湘源在主席臺前排就座,大會主席團其他成員及不是十六屆人代會代表的縣委副書記吳靜、舒健,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政協領導,縣法院、縣檢察院、縣人武部等主要領導在主席臺就座。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玉鳳,州人大常委會民宗委主任張昌學、副主任張東州到會指導。
10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大會執行主席張運良同志鄭重宣布:“臺江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全體起立,雄壯的國歌在會場響起。
在熱烈的掌聲中,代理縣長成兵作《政府工作報告》。
成兵同志的報告分“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2012年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加強新形勢下政府自身建設”四個部分。
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成兵說,過去五年,去的五年,是臺江進入新世紀以來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縣經濟發展最快、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更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奮發圖強的五年。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9.7億元,年均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8633元,比2005年2982元高出5651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004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是“十五”期末的3.3倍,年均增長26.8%;2010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647萬元,是“十五”期末的3.1倍,年均增長2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億元,比規劃目標值3.1億元增加4.1億元,年均增長45.3%。通過五年的努力,全縣生產總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翻一番多,財政收入翻了三番半,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在談到今后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時,成兵同志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爭取中央、省州支持和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按照縣第十一次黨代會的統一部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天下苗族第一縣”總體定位,按照“全面融入大凱里,奮力爭先黔東南”總體要求,致力建設綠色經濟示范縣,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提速升位、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帶縣、旅游活縣、農業穩縣、和諧興縣”五大戰略,努力建設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臺江。
關于2012年的主要工作,成兵同志提出了主要預期目標,即生產總值完成15億元,增長18%以上。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2億元,增長4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億元,增長50%以上,其中工業項目投資占總投資40%以上。財政總收入完成1.9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完成10.7億元,同比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萬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00元,同比增長17%。人口自然增長率在6.38‰左右。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口750人,節能減排指標按州下達任務落實。
成兵同志強調,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在擴大經濟總量上見成效;二是大力推進城鎮帶縣戰略,在加快城鄉統籌發展上見成效;三是穩步推進旅游活縣戰略,在建設文化旅游大縣上見成效;四是持續推進農業穩縣戰略,在惠農增收上見成效;五是全面推進和諧興縣戰略,在改善民生上見成效。
報告承諾,2012年將集中力量全力實施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扶貧脫貧攻堅工程。二是就業和創業工程。三是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四是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程。五是“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六是基礎設施向縣鄉延伸工程。七是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工程。八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九是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工程。十是社會管理創新和平安創建工程。
成兵同志最后說,時代賦予重托,奮斗鑄就輝煌。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州委八屆九次全會和縣委十一屆一次全會精神,在州委、州政府和中共臺江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發揚長征黎平會議“三敢”精神,解放思想,團結一致,滿懷激情,百折不撓,苦干實干,為建設更有魅力更具活力的新臺江而努力奮斗!
不是縣十六屆人大代表的縣委各工作部門及群團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縣人大常委會各工作機構的負責人,縣政府組成人員及縣政府其他部門和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縣政協各工作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縣紀委副書記,駐臺江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駐臺江軍警負責人,特邀的部分老同志和部分外來投資企業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