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周末的夜晚,田壩上聽不到蛙聲,柱上的蟲兒在有氣沒力地呻吟,夏日的夜風括得田地里的枯葉涸涸地“哭”!天柱縣抗旱保苗到了關鍵時刻,全縣農作物干旱面積達19萬余畝,7萬余人和2萬多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又是一年大旱臨頭,縣里的領導為群眾的困難急得焦躁不安,顧不上休息,連夜主持召開抗旱救災工作緊急會議,涉農單位負責人急聚一堂熱烈共商決戰2011“旱魔” 方案。
天柱縣氣象、農業、農機中心、水利、魚塘水庫、自來水公司、民政、供電、石油等就災情調查、水源水庫庫存、抗旱電、抗旱油儲備等問題作了認真的分析匯報。縣長楊光杰根據實際,綜合多方面情況發出抗旱救災“戰令”。
全縣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全州抗旱救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啟動抗旱救災三級應急響應,各級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各盡其責。把財力、物力、人力集中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來,齊心協力、共克時艱,不畏難、不退縮、不松懈,迎難而上。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去,群眾有哪些困難就為群眾解決那些困難;要做好長期抗旱救災的準備,抓好人畜飲水問題,找好水源抽水保灌溉,對有水源的地方,組織人力物力,確保抽水灌溉;隨時抓住機遇做好人工降雨工作;嚴格督查好抗旱資金到位,專項資金要第一時間用到抗旱救災第一線。干群一條心共同打贏這場硬仗。
抗旱救災工作“戰令”發出后,天柱縣四大班子領導和縣直70多個部門人員紛紛為扶貧聯系點村送去抗旱油或資金,深入一線與全縣42萬人民一起決戰“旱魔”。
竹林鄉班子成員和駐村干部下村入戶,全面收集受旱情況,掌握一手材料,幫助群眾尋找水源,共同解決人畜飲水、農作物受旱的供水問題。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實行“抽、提、堵、引”等相結合的方法,開渠、打井引水抗旱。該鄉共投入抗旱經費1.5萬元,機動抗旱設備140多臺套,抗旱用油1500噸,竭力緩解人畜飲水困難局面。
邦洞鎮成立抗旱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班子包片,責任到人的工作制度,使抗旱工作領導負責,黨員帶頭步步為營,企業獻愛心解民憂,出資幫扶群眾抗旱救災。全鎮投入消防機24臺,水帶1900米。群眾購買水泵45臺,安裝抗旱電表15個,轄區企業購買抽水機5臺,水帶5000米,支助重點旱情村抗旱,抗旱費用政府補貼,其中電費補貼達80%。
重旱區石洞、藍田、渡馬等鄉鎮,政府指導措施有力,成立群眾抗旱突擊隊。旱情一出現,不等不靠,黨員民兵、鎮干村干走在前面,帶領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開溝、挖井,利用水車、電泵、等自有的抽水設備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抽水灌溉;部分群眾購高價油抽水抗旱,中小學生挑水、提水投入抗旱。
截至7月底,天柱縣先后投入抗旱幫扶資金300多萬元、機電設備6500多臺(套)、柴油26.70多萬噸、電力38萬余度,開挖機電井636眼,為4萬余畝田地進行了澆灌, 臨時緩解了7萬余人、9300余頭多大牲畜飲水困難。
天柱縣干群齊心決戰2011“旱魔”,力爭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龍勝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