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咯吱地晝夜不停轉動著的原始水車,將一筒筒清水倒入木槽,緩緩地注入稻田,使得正在抽穗揚花的禾苗,咕咚咕咚地唱著久違的甘露抬起了頭,依然露著豐收在望的笑臉。
這是8月12日,記者在天柱縣藍田鎮都甫村小河邊采訪時日聞目睹群眾抗旱的情景。
像都甫村這樣,還保留著水車等原始灌溉工具的,天柱縣至少還有10多個村,水車有100余架,灌溉2000畝以上。
天柱縣擁有萬畝大壩3個,且田壩靠河。據介紹,當地群眾利用水車灌溉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如今,村民們仍沿襲水車與現代水渠,構成一張張灌溉網絡,經受住了一次次旱災的嚴峻考驗。
當地造水車有名的師傅蔣啟干迫不及待地告訴記者:水車是我們山區抗旱的寶貝。當場扳著指頭算了這樣一筆細賬:造一臺水車只需兩三百元,維護得好,可用10多年;買一套抽水設備,至少要1000多元,最多只能用兩年。
面對旱情,因資金缺乏,買不起抽水機、水泵等設施的部分村民,他們不看“天色”行事,紛紛利用水車、抱桶、抽水筒等古老原始的灌溉工具抗旱,既能節油節電,又可節省勞力,有效解決了抗旱中人力物力不足的難題。
“用抽水機或水泵抗旱成本很高,1畝田要花10多度電,一步不能離開,很勞神。水車架在河邊就行了,挺環保的。一架水車可灌溉2畝稻田以上,如今,全村100多畝水稻獲救了。”村長羅世聰笑瞇瞇地說。(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