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茶有果,林中有鳥有花,田里有魚有蝦、圈里有豬有鴨,寨中50多戶農家建起了沼氣池,庭院干凈整潔,空氣清爽,好個山村農家樂。這就是日前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的天柱縣高釀鎮隆寨村。
科技興起“金秋梨”
11月13日,記者走進“金秋梨”之鄉。高釀鎮隆寨村是當地種植金秋梨最早最多的村,所以近年來村名也被人們不斷更新地叫著。村支書楊傳海是村里種植金秋梨的帶頭人,1996年他當上村支書,就苦思一條能讓村民走出貧困的路子,經幾十個日夜的思想斗爭,最后頂著壓力,毅然決定把自己的20畝責任山的樹木砍掉改種金秋梨。兩年過后他成功了,賣梨收入3萬多元。在楊傳海的帶動下,全村54戶就有52戶跟他把山改種了金秋梨,面積達到250畝,2000年后,隆寨村每年產梨80萬斤,創收50多萬元。我們走進楊傳海的果園時,他正在為果樹修剪。楊支書說:“你們來的不是時候啊,要是3月份來,能看滿山梨花景,8月份來可吃滿樹果梨香,現在果樹過冬了,你們只能看我在剝它們的皮了。”楊支書說著笑著。冬天的果園,綠色還是有的,在另外一家的果樹下,我們看到兩位老農正在地上種蔬菜。老農告訴記者,冬天在果園里種上菜,一是給果樹松土,二來蔬菜能保持果樹的養分,來年更是掛好果。
隆寨村的老農對種植技術如此了解,這叫記者感到十分新鮮。楊傳海介紹說:“村民是從遠程教育上學到的技術,負責遠程教育工作的村委副主任姚本勝,每個月要組織村民學習3到4次,平時還在網上收集種養殖資料,刻錄成光盤后發給大家,村民們照著書上說的碟上畫的去做嘗到了甜頭,所以什么事都喜歡探個究竟,一些村民還有了種養殖業的新創舉。”科學技術在隆寨村遍地開花。
深耕壩種出“天子米”
走出隆寨村方圓百畝果園,沿著條通村公路往前走100多米,一個大壩便呈現在眼前,這就是高釀“天子米”的壩子了。站在大壩間,感覺人小了許多,放眼縱橫交錯的灌水渠好像進入了地圖世界,收割過的稻田上稀稀落落的鴨群在悠閑自得的覓食,混黃的水田里蘊含著魚蹦蝦竄的無限生機。村支書楊傳海說:“隆寨村這屋邊的130畝和壩上所有的田,全部種上優質稻即“天子米”,每年稻種剛下,省內外各地就紛紛前來訂購,由于產量有限,無法滿足訂單要求。這個壩上的“天子米”含有豐富的鈣、鐵、鋅、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及微量元素,具有相當高的藥膳功能,吃起來綿軟可口,味美醇香,營養豐富,人間香米很受世人歡迎。”
村里一位老人說,高釀大壩是天柱縣重點產糧地。“大躍進”時高釀區調集各鄉鎮的大批勞動力到這里進行稻田改造,把壩上的田統統深挖三尺,史稱“深耕壩”。因此,這片稻田泥土肥沃,蓄水好,抗旱能力強,即使遇上像今年這樣百年不遇的旱災,田也不干。隆寨村群眾憑借這稻田蓄水功能好的優勢,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年自然產魚7000多斤,魚味道鮮美,無公害,市場價可賣每斤25元。
沼汽建成“國家級生態村”
心流連于田壩中,人卻走進隆寨村,一棟棟新式洋樓讓人眼前一亮,干凈清爽的庭院里,一位婦女在灶邊做飯,灶房里無柴無煙,無電無煤,可食油噴香,熱氣正旺,原來她是用沼汽煮食。難怪村里的一切顯得十分環保衛生。村委副主任姚本勝介紹說:“這家農戶喂養了10多頭生豬,建了10立方米大的沼汽池,做飯和照明都不用電了。”進一步采訪得知,隆寨村以前也是比較臟亂的,農家的豬圈、牛圈、廁所等,房前屋邊亂建亂擺,特別是豬糞、牛糞常常是裸堆寨邊,晴天臭氣滿村熏,雨天臟水沿寨流。2009年開始在全村推廣建設沼汽后,各戶對豬圈、牛圈、廁所等進行了規劃改造,糞便全部封閉到沼汽池,條條小路進行了硬化,村里就顯得十分干凈了,加上寨內寨外綠蔭環繞,形成了棵樹、人家、清水塘的美麗畫卷,空氣十分清爽。現在村里有38戶己建成沼汽,有兩戶正在建,其它戶也正在落實。支部書記楊傳海說“有了沼汽,群眾每月最少還可節約100元的電費。”
天柱縣高釀鎮隆寨村山上的樹木多了又多,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2%以上。該村形成了養豬、牛——豬牛糞——沼氣——液肥料——金秋梨、優質稻、魚、鴨自然循環和諧的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山村面貌不斷美化,經濟收入在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態村在向著富裕一步步邁進的同時,村民人人健康快樂。(龍勝洲 楊通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