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發布 東部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高但主觀滿意度低
日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和首都經貿大學聯合發布首個《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在被調查的全國30個大城市排行中,廣州的生活質量指數排名第一,而北京受“生活節奏快”、“環境壓力大”、“物價指數高”等因素所累,名列第八。
東部城市主觀滿意度低
據報告調查的課題組有關負責人介紹,“生活質量指數”由一系列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加權得出。主觀指數包括收入、生活成本、醫療保障、生活環境、生活節奏及生活便利程度等滿意度;客觀指數包括人均財富、通貨膨脹率、綠地面積、恩格爾系數等。
從調查結果看,在30個大城市中,生活質量指數得分55分以上的城市有15個,超過平均分54.49,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名列第八。
分區域看,東部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高于西部,但主觀滿意度低于西部。以銀川和北京為例,銀川的生活質量總指數排名靠前(第4名),與其舒緩的生活節奏(48.68分,排名第一)有關;而北京的生活質量總指數排名靠后,與其超快的生活節奏有很大關系(38.03分,排最后一名)。
北京環境質量明顯落后
同是超大型城市,廣州、上海排名靠前,北京為何低這么多?報告撰寫者直言,北京的環境質量明顯落后。
受訪者的主觀感受占據40%的權重,很大程度上會左右整體結果。比如西部大開發后,居民生活質量改善較快,居民滿意度較高。而在“生活成本滿意度”方面,上海和北京得分分別排在第20、25位,主觀指數排在第28、29位,生活成本較高。
對于這個評比結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連城認為,經濟增長背后存在“兩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經濟增長與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實際生活質量與居民主觀感受存在反差。
張連城表示,通脹率高,高房價、社保水平低,生活節奏快,是致使主觀滿意度偏低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