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古城揚鞭奮蹄杜鵑花都盛裝迎客——黔西縣“大小同步推拉并舉”打造旅游城市
9公里長的水西河段上,有18座橋梁、13個休閑廣場、沿河兩岸的石雕,薈萃著以黔西縣境“水西文化”為品牌的古文化符號。
擁有5000個觀眾席的旅發大會文藝演出廣場。
縣城東面,以拓寬道路為中心的舊城改造強力推進;南面,容納萬名觀眾的杜鵑廣場如期完成;西面,長1.3公里、寬48米的杜鵑大道西出口工程全面完工;城市中心,以古城改造為核心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工,6家四星級大酒店全面完工盛裝迎客。
黔西地標性建筑九獅鬧蓮。
黔西縣借第七屆省旅發大會的東風,以打造畢節市東片區旅游中心城市為目標,采取“大小”同步、“推拉”并舉的舉措,在雨天加晴天、白天加黑夜的大干苦干快干中,強力推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各項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并按照預定目標邁出了可喜的大步。
蓮城大道
大手筆,詮釋城市建設大氣魄。早在“十一五”期間,黔西縣城市建設蓬勃發展,縣城面積增加到8.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33.1%。邁入“十二五”以來,黔西縣在城鎮建設布局中,以完善的城市功能、適宜的人居環境為抓手著力打造城市名片,在道路改造、小區開發等建設項目上堅持高標準建設,突出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2011年黔西城市建設項目啟動共計91個,總投資114.17億元。作為第七屆省旅發大會的主要承辦地,黔西縣籌備旅發大會擬建項目26個,計劃總投資32億元,目前已全面完工。
迎賓大道夜景
小文章,打造城鎮建設小精品。為確保各個項目建出質量,建出精品,黔西縣以縣城為中心,以貴畢高等級公路、黔織高速公路等骨架公路沿線小城鎮為依托,以生態文明家園小康村為輻射,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集鎮和建制鎮為重點、鄉集鎮為支撐的城鎮協調發展新格局。在建設中,充分挖掘小城鎮特色主題和要素,注重空間結構、道路骨架、重要建筑、景觀小品的規劃設計,提升質量,做出精品,形成獨特的黔西北特色小城鎮風格。目前,6個特色小城鎮全面施工,包括民居新建和改造、安裝路燈、建設農貿市場和文化廣場、文化公園等內容。
陽光大酒店
“推拉并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把握項目建設時序。黔西縣城按照“拉開建設、優化布局、新區先行、帶動老區”的總體思路,先行實施25公里的新區路網建設,拉開城市骨架,引入資金建設現代化商業和住宅新區,通過新城區建設逐步帶動老城區改造。二是把握項目建設時差。黔西縣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把城鄉建設包裝成一個個重點項目,做到包裝成熟一個,推向市場一個,著力實施一個。在長9公里的水西河綜合治理工程和定新鄉特色小城鎮等建設過程中就采取邊征地、邊拆遷、邊地勘、邊場平的建設模式,縮短項目前期工作時間,推進項目建設。三是把握項目建設時機。黔西縣以承辦全省第七屆旅發大會為契機,重點實施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等工程。同時,注重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升群眾的理解率和支持率。在水西河綜合治理工程、“東、西出口”改造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前期,通過電視、展板等方式,向百姓廣泛征求意見,讓群眾知情和積極參與;在項目實施中,社區代表和熱心群眾參與監督工程質量,并行使其監督權,提高群眾的理解率和支持率。
索風湖清波崖影
與此同時,黔西縣根據城市中心集中在老城區,公共設施用地擴張受到限制的情況,以貴畢公路為分隔,在規劃期內形成一城兩片的城市結構。北部為水西片區,是中心城區的核心片區,強化政治、文化、商貿、金融、信息、通信、旅游及工業職能。南部是城南片區,是居住和商貿為主的片區。
金色田園
綠色村莊
水西河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