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5月9日,普安縣龍吟鎮北部,春暖花開,一條平整、嶄新的鄉村公路,從高陽村一個叫指路碑的地方沿著山巔向大山深處伸展,一輛云南牌照的夏利小轎車順暢地向公路的終點箐門口苗寨駛去……
村民組長張恩祥看到這個場景,感慨地說,“要是在過去,不要說轎車,就是拖拉機都很難開進去,我外出打工掙錢買了一輛五菱面包車,因為路太爛,開不進去,在鎮上停放了兩年!”
張恩祥告訴記者,這條路能通車,要感謝省黨建扶貧隊。沒有他們,箐門口苗寨的鄉親們結束不了“人挑馬馱”的生活。記者注意到,當天,先后有七八輛不同類型的轎車在這條新開通的公路上行駛。據了解,這是省黨建扶貧隊去年以來為龍吟鎮修建的5條鄉村公路中的其中一條。龍吟鎮黨委書記陳華倫介紹說,這條不到10公里的鄉村公路,沿線居住著150戶600多名苗族同胞,過去是毛坯路,由于路面爛,一般的車子很難開進去,鄉親們生產生活物資的運進送出,基本上是靠人挑馬馱。改建后的公路達到了四級公路標準。當天,黔西南州及普安縣交通部門對這條改建公路進行了驗收。
張恩祥還清楚地記得,為了改建這條毛坯路,去年,省黨建扶貧隊隊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姚遠先后8次帶著扶貧隊員們來到村里調研,然后,又向省公路局爭取了96萬元建設資金。
箐門口是龍吟鎮高陽村的一個村民組,村口那橦茅草蓋頂的基督教堂格外的顯眼,居住在這里的大花苗(苗族的一個支系)同胞,大都信仰基督教。他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歌。他們唱詩般優美、和諧的天籟之聲,在省、州、縣的歌舞臺上多次贏得了掌聲,還有榮譽。然而,由于交通落后,那些“掌聲”和“榮譽”沒能讓他們擺脫貧困。
交通條件的改善,點燃了他們的致富夢想:村民楊應秀家,去年看到公路動工改建,就買了30多只羊來飼養;村民馬德光說,現在路搞平了,做哪樣都方便,他家養了6頭牛,下一步還準備多養幾頭;村民張歲秀開起了一個小刺繡作坊,一邊忙碌一邊對記者說,路好了,不用外出都可以掙點錢了;在貴陽打工的馬德文,把自己在城里買的長安面包開到了家門口,他下地抗旱去了,據村民介紹說,他準備回鄉創業搞運輸。
村民們還高興的告訴記者,由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省公路局、黔西南州統戰部和普安縣相關部門聯手,把箐門口苗寨打造成“民族、民俗、生態新農村示范點、大花苗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點和鄉村旅游觀光點”的各項工程進展很順利,目前已完成了串戶路改造,主干道硬化和民居改造工程正在緊張進行。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會加快村民們脫貧奔富的步伐。
省黨建扶貧工作隊為箐門口苗寨修建的鄉村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