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多來,她的腳步遍及威寧、納雍、黔西、大方、紫云、望謨、龍里、惠水等縣的一類貧困鄉鎮的40多所學校,親自調查走訪的貧困學生超過500人,落實資助金額每年超過100萬元。為了更好地幫助山區孩子,她于2011年辭掉白領工作,每月拿1000多元的支教補貼,帶著15歲的兒子,來到羅甸縣董王中心校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在她的帶動下,更多的支教老師來到了董王鄉的各個校點,這當中,有博士、碩士。記者近日走近支教老師孫方紅,進行了采訪。
走訪貧困家庭
2009年10月的一個周末。因為對志愿者工作的好奇,孫方紅隨向日葵義工會(貴陽)的志愿者們到羅甸縣董王鄉皮桶小學走訪貧困學生。就是那一次,她認識了孤兒梁林。
“活了40年,我竟沒有見過如此貧困的家庭。”走進梁林家,孫方紅大吃一驚:房子四面透風,屋頂稀稀疏疏的瓦片大部分已破裂;梁林上身的單衣破了好幾個洞,腳上的涼鞋已經磨穿,鞋子后跟已不知去了哪兒;墻角的包谷殼上,放著一床又黑又小的棉絮,已經蹬破了好幾個洞,沒有床單……
兩個星期后,孫方紅和幾個志愿者又出現在梁林家。這次,除了新的棉被、糖果、零食、書包,也帶來了好消息,深圳一個叫“閻美虹”的愛心人士愿意資助梁林讀書,直到大學畢業,其他幾個孩子也得到了資助。
之后,每隔一段時間,孫方紅都會利用周末帶上其他的志愿者到董王鄉走走。周末到山區走訪,回貴陽把資料整理后再通過網絡向外界尋求資助。在龍里縣擺省鄉,一個急彎讓孫方紅乘坐的車子兩個車輪都懸在路基外,車禍和她擦身而過……
3年多來,她的腳步遍及威寧、納雍、黔西、大方、紫云、望謨、龍里、惠水等縣的一類貧困鄉鎮的40多所學校。她親自調查走訪的貧困學生超過500人,落實資助金額每年超過100萬元……
帶兒子到山區支教
3年多的接觸,孫方紅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山區的學校了,她想天天和孩子們在一起,聽他們朗朗的讀書聲……而不少孩子也親熱地叫她“孫媽媽”。
“不如帶著兒子去支教,既可以照顧他的學習,也不耽誤事。”思前想后,孫方紅做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決定。父母、老公拗不過這個倔強的山東籍女子,繼承了她豪爽性格的兒子也滿口答應和媽媽在一起。到單位辭職時,公司領導卻怎么也不同意放走能干的經理助理,拖了一個多月才在孫方紅的軟磨硬泡下在辭職報告上簽了字。
2011年的9月,孫方紅來到羅甸縣董王中心校成為一名支教老師。15歲的兒子也從貴陽市小河區實驗中學轉到了羅甸縣董王中心校讀初三。
“瘋了,好好的工作不要,還連累自家娃娃受苦。”面對閑言碎語,她在日記中這樣鼓勵自己:“不要因為他人的懷疑,而給自己煩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放棄白領收入,每月只拿1000多元的支教補貼,丈夫又只是普通的工薪收入,支教后孫方紅第一次感覺到了經濟的壓力。為了節約100多元的路費,她和兒子每月只回一次貴陽和家人團聚,吃飯也是在學校食堂。偶爾兒子胃口不好時才開點小灶改善生活。
辛苦沒有白費
孫方紅在學校教的四年級語文和美術,由于學生大都是留守兒童,家長很少過問成績;她接手時語文成績是個位數的學生竟然有10多個。和班主任商量后,孫方紅推出了兩步制教學,把成績特別差的同學分成一大組,進行特別輔導,然后安排成績好的同學對這一部分同學一對一的幫扶。
一年后,期末考試的成績個位數的同學只剩下了2個。
在她的帶動下,更多的支教老師來到了董王鄉的各個校點,這當中,有博士、碩士。該鄉多年來教師緊缺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緩解。(毛海峰)
對話
孫方紅:一直想當老師
記者:選擇辭職支教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嗎?
孫方紅:父母以前做過教育工作,受他們影響。我一直都想當老師。
記者:您先生現在是什么態度?
孫方紅:他很愛我,什么事都順著我,我很感謝他。他也很理解我,我認準的事,是一定要做的。
記者:兒子習慣轉學后的生活嗎?
孫方紅:還不錯,他和當地的孩子相處得很好,今年他就要升入到羅甸縣董王中心校讀高中了。
記者:可能當地的教學條件沒有貴陽的好,您不怕耽誤兒子嗎?
孫方紅:不怕,首先我覺得,學習成績主要還是看學生自身的努力;其次,我不認為學習成績好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記者:您現在的收入,夠您和兒子的開銷嗎?
孫方紅:不夠,兒子的部分主要還是我先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