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8月,走進關嶺供港澳蔬菜產業園,寬敞的水泥路邊一排排的白色大棚,成片的辣椒、芥蘭、奶白菜,隊列清晰、密稀有序、沒有雜草,一排綠意盎然的景象。頂著似火驕陽,幾個農戶正在地里忙著,他們,既是這片種植基地的租賃人,也是這片基地的“打工者”。
規模化 帶動農業現代化
該蔬菜產業園于2010年9月落戶關嶺自治縣關索鎮落葉村,是該縣引進廣東石碣潤豐(國際)蔬菜交易中心,探索創新農業組合經營模式、推動產業化發展的農業示范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2億元,生產規模涉及該縣多個鄉鎮,輻射帶動周邊鄉(鎮)13000畝。項目由東莞潤豐公司和廣東萬達豐農投蔬果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成立并委托“貴州關嶺樂豐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成立并委托“貴州關嶺阿依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種植管理。
來自廣東的生產主管李兆瓊告訴記者,由于產品主要是用于出口,所以種子主要是根據需求從香港、廣東等地購買,在產業園育苗。
據李兆瓊介紹,當地的土地水肥流失較大,產業園通過有機肥將土壤改良,現在土地的情況對蔬菜的生長非常有利,大棚采用科學種植,蔬菜成長期比平常縮短至少一周,一般是兩個月換一茬。
目前,該產業園核心示范區面積共1000余畝,大棚160個,產品包括意大利生菜、上海青、辣椒、油麥菜等多個品種,輻射帶動上關、頂云等周邊鄉鎮約2000畝,預計到2013年至2015年輻射帶動周邊鄉(鎮)13000畝。
租金+工錢 助農民增收
據介紹,該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檢測、包裝、上市,專業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生產,保證供應,公司與合作社將農民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以每年650元/畝兌現給農戶,再以分包用工責任制的工資聘請當地農戶在自家地里打工。
“這里的農民很純樸、很耐心、積極性高、學習能力也強,每個品種每次給他們培訓3到5天左右,就基本會種了。我們通過分區、分片、分組將勞動力又承包到人,每人負責3.5畝以上土地,從而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與他們原來的耕種方式相比,每畝的產量可以提高三分之一以上。”李兆瓊說。
正在進行拔苗移栽的羅大姐告訴記者,她家有3畝地,現在每年的土地租金為1950元,愛人在外地打工,她自己就在這個基地里給公司種菜,每天還可以得到大約50元的酬勞,既可以照顧家里,又可以得工資,一舉多得。
另一位農婦告訴記者:“和以前自己種地不一樣,以前想什么時候出工、想怎么種地都是自己說了算,現在要服從公司的管理,出工時間比以前多,種地的要求比以前多,不過,話說回來,錢也比以前掙得多了。”
該產業園行政人事經理雷豐富說:“以現在這種方式運作,每年可以給每位農戶增收2000元左右,大部分農戶到這里來上班還是很積極的,只是還有少部分人對公司化管理不適應,習慣于以前無拘無束的勞作方式。”
目前,在該產業園勞作的僅來自附近村寨的就有60多名農戶,而這些農戶,大多數都是這片土地的承包人。
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由于公司采取統一發放種子、統一發放有機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價回收,既有效保證出棚的蔬菜真正對人體和環境無毒無害,同時也免除了農戶在購買種子、肥料以及技術、市場價格波動等方面的擔憂,只要按照公司要求進行規范種植,即可確保獲利。
采訪中,雷豐富告訴記者,公司正在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年內可辦理完畢。目前,由于冷凍庫還未建好,只能銷往安順、貴陽等附近城市,但由于銷售價格偏低,運輸、代銷、下貨等成本較高,經濟效益還不理想。
據了解,樂豐公司正在建設的5個加工車間、5個冷凍庫大約8月下旬可建成使用,到時經過采收—挑撿—加工—冷藏—裝車—再檢驗—出口等幾個環節,就可將安全、放心的綠色蔬菜送上餐桌。項目全部完工后可為當地提高就業崗位200余個,讓項目區1050戶農民提高年人均收入2000元,年交易蔬菜1.36萬噸,社會效益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