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不易的十年——
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抓住戰略機遇、深化改革開放,思路不斷明晰、理念不斷創新,10年探索、10年實踐,與時俱進中成就中國道路
馬克思說過,如果斗爭是在極順利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我們堅信,理論一旦被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然而,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不可能一帆風順;實踐對理論的接受,更不會順理成章。新的發展觀,是對舊有觀念的蕩滌,也是對發展慣性的扭轉;是對利益格局的重整,更是對執政思路的再塑。
船大掉頭難。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生產方式轉變,在這理念帶來實踐劇烈變革的10年里,要讓“中國號”巨輪沿著科學發展的航程劈波斬浪,戰勝艱難險阻,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該有多少脫胎換骨的陣痛,壯士斷腕的決斷,甚至鳳凰涅槃的悲壯?
回首10年,我們記住了非典疫情的來勢洶洶,記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波詭云譎,記住了汶川、玉樹、舟曲的悲泣與悲壯,記住了新疆西藏數次上演的分裂鬧劇。但同樣值得銘記的,還有另一個驚心動魄的戰場,觀念的變革、理念的更新,如靜水深流,推動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行進,奏響高亢激昂的時代樂章。
改革。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攻堅克難的深水區,許多過去被高增長掩蓋的矛盾水落石出,各種利益發育之后的博弈此消彼長,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大刀闊斧的政治勇氣,也需要統籌兼顧的政治智慧。在科學發展的旗幟下,重點領域逐步突破,關鍵環節漸次打通。司法制度不斷發展、政務公開穩步推進,教育改革路徑明確、醫療改革破浪前行……近10年間,堪稱密集的改革舉措,讓國際輿論感嘆“中國從不滿足”,“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更成為黨心與民意的共鳴。
轉變。關鍵之處,一字千鈞。發展要求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發展目標由“總量”到“人均”。這個10年,不僅向發展要數量,更向發展要質量;不僅向市場經濟要效益,更向社會主義要公平。“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前所未有的結合向縱深處推進,吹響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號角。認識之變、觀念之變、格局之變,開啟了當代中國從單項改革到全面改革的又一次遠征。
創新。直面挑戰,主動變革。這十年,中國網民從接近6000萬到超過5.13億,農民工數量從不到1億到超過2億。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管理創新的決心和魄力,打破了“管社會”的舊思路,創造了“辦社會”的新格局。“放權松綁”、“共建共享”的觀念解放,讓中國走上一條和諧發展之路。
突圍,突破,突變。10年發展背后,是一條道路、一個體系、一種制度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的不斷完善,是一種發展的“中國理念”從萌芽到成形、從理論到實踐的艱辛歷程。
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把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有機結合,以金融危機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民生指向導引社會領域創新,以觀念更新助推現代化格局調整,中國道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順勢有為、逆勢前行的獨特力量。
這種力量經受住了政治邏輯的檢驗。十六大以來的10年探索,不僅在理論上深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特質,更在實踐中充分彰顯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科學發展的理論創新,體現了共建共享的執政追求,彰顯了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宗旨信念。這10年,發展越是千頭萬緒,黨和政府越是關注民生。中央財政教育支出2012年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外電評論:“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讓人民幸福成為政府工作的主題。”
這種力量經歷了特殊時刻的考驗。國內問題與國外問題互聯,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重大自然災害與國際金融危機相伴。這10年,中國面對著新世紀以來“最困難”、“最嚴峻”局面。矛盾與沖突,危機與災難,風險和考驗,劇烈顛簸著“中國號”巨輪。然而,穿越10年驚濤駭浪,中國航船破浪前行,倒逼出思路轉變、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V”形發展曲線,彰顯領導科學發展的國家能力,體現駕馭復雜局面的執政水平。
2010年初,一家外國媒體這樣評述:“置身中國,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確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頭10年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
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困難中奮起,在挑戰中前行。中國在應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此起彼伏的新問題中,開啟了科學發展的新時代,抵達了治國理政的新高度,增強了社會主義的新優勢。
從哲學上看,發展源于對矛盾的解決;從歷史來看,發展來自對時代的回應。10年奮斗,中國理念寫下來之不易的答卷,為今后更長時期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