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覓生機
——雷山加快轉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走筆
10年前,提起雷山,縣內縣外的人都直搖腦殼。如今,一談起到雷山,人們無不贊嘆:“該縣城苗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符號濃郁凸顯,是一個精美、靚麗、不可多得的袖珍小城市!”
靠木頭財政支撐的雷山,實施“天保工程”斷其財路后,一下子陷入被動境地。面對周邊縣市發展咄咄逼人的態勢,雷山發展何去何從?怎么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再次擺在縣委、政府決策層的面前。在踐行“科學發展觀”中審時度勢,毅然抉擇:變“民族文化和荒山資源”優勢為縣域經濟發展優勢,實現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豐富農業資源惠農富民
雷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特色經濟提供了優良條件,雷山立足區位優勢,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茶、果、畜、菜、藥”五大特色農業,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
如今,綠色茶葉、黑色山羊、白色天麻、紅色紅梅、金色梨子、冷凍蔬菜等多彩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丹江鎮烏東村150畝產出的紅珊瑚、羅馬菜等10多種冷凍蔬菜以每公斤30元直銷深圳,每年為該村農民創收上百萬元。
截至今年9月底,該縣完成茶葉種植面積6.3萬畝,采茶面積3.3萬畝,實現茶產值2億元;完成楊梅基地建設6806畝,楊梅產量達到300噸;建成梨子基地17719畝;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5604畝;山野菜種植面積8430畝;特色蔬菜種植150畝;山野菜、果品、藥材和蔬菜實現增加值5460萬元。
苗族元素凸顯縣城靚麗
緊緊圍繞把雷山城建設成為“全國優秀旅游縣城”和“全國文明衛生縣城”這一目標,縣委、縣政府按照“體現自然山水風光與苗族特色風格為一體的休閑宜居縣城”的定位,完成了民族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苗族銀飾刺繡創意中心、木鼓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縣城擴建面積由2006年的5.1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8.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25%。先后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全國最具文化底蘊及自然和諧的10個小城”、“省級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城”和“全國文明村鎮(縣城)”。
當下,在雷山縣城,青瓦角翹的縣城房屋,花窗、美人靠的吊腳樓,神工鬼斧的風雨橋,歌聲悠揚的銅鼓廣場,響鈴丁當的銀飾街,河柳合一的蘆笙街,牛角掛銅鼓的銅鼓街,用鵝卵石鋪設苗龍搶寶的人行道,處處烙印苗族文化元素,猶如苗族少女穿在身上的盛裝,精心繡織,七彩相映,美輪美奐,令人贊絕。
特別是一到晚上,“吊腳樓”的翹角、花窗,風雨橋,丹江河畔,民族廣場,馬家屯坡,苗飾刺繡樓“萬盞馬燈”流光溢彩,相互輝映,品嘗苗族文化盛宴別有一番風味。
民族文化旅游一枝獨秀
立足豐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資源,盤活文化資源優勢,做強做大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使其成為雷山富民強縣的一項支柱產業。
近年來,雷山搭建苗年、鼓藏節、吃新節等民族文化節氣平臺,把文化與旅游融合互動發展,特別是通過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2008奧運圣火傳遞和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等國內外重要載體,讓雷山民族文化旅游強勢推出,“一山兩寨一線一中心”的旅游雛形基本形成。
先后獲得“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等10多個殊榮。
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水上糧倉”新橋、“蘆笙舞之鄉”南猛苗寨、“銅鼓舞之鄉”掌坳苗寨、“銀飾藝術之鄉”控拜苗寨等一批鄉村旅游景區景點聲名鵲起。該縣借勢修建雷山至凱里二級旅游公路,雷山至西江至凱里三棵樹旅游公路,形成雷公山旅游環線,一批賓館、酒店、農家樂也在青山綠水中應運而生,旅游服務設施不斷得到改善和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該縣接待游客人數238.8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11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39.55%和205.22%,再創歷史新高。目前,該縣有農家樂316戶,農家接待床位2029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直接和間接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從事銀飾、刺繡、蠟染等民族工藝業人員達5500人,實現年產值上億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