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8日電(朱旭 呂諾)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份專家評估報告顯示,我國部分康復醫療機構已探索實現院內病人在臨床科室和康復醫學科間流動,但病人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的轉診制度亟待完善。
康復患者轉診不暢究竟“卡”在了哪里?
康復醫療資源短缺,基層承接能力有限
“這是一例脊髓血管瘤破裂術后的高位截癱病例,經兩個月住院康復訓練,一個月居家訓練后,恢復了正常行走。無錫市康復醫院院長黨英杰告訴記者,該院3年多來為8000余名各類康復病人恢復或部分恢復了功能,解決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生活品質。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加速,我國康復醫療服務需求巨大。然而,康復醫療目前仍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短板,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服務能力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現階段,我國現有康復治療師1萬余人,據專家估計,缺口達10萬人。如果參照國際平均水準,我國康復治療師的缺口至少為30萬人。
目前,我國擁有早期康復介入能力的康復科主要集中在部分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及承接能力有限,缺乏康復急性期和穩定期的銜接機制,患者出院后往往無法得到康復治療和訓練。不少老年人因而在大醫院“賴床”不走,占用了大量醫療資源。
2011年8月,衛生部啟動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全國共有14個省46個城市(區)參加試點。近日發布的《全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評估工作進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專科康復醫院的康復醫療學科建設、能力建設和機構基本配置較好,服務種類多且服務量大;二、三級醫院的康復科康復面積、床位、人員配置相對不足,服務種類相對少,平均住院日時間長;一級康復醫療機構人員不足,技術能力弱,服務量少且康復治療有效率較差,明顯缺乏與二、三級康復機構間有效聯系和轉診機制。
醫保支付比例較低,政策制約雙向轉診
“現在轉出機制還不暢通,綜合醫院康復科平均住院日大都超出了標準。除了二級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及承接能力有限,醫保支付比例較低也是重要原因。”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敖麗娟表示,雖然該院與區域內4家醫療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康復醫療幫扶及共建關系,但雙向轉診仍然存在困難。
“康復醫療費用支持政策制約了工作的發展,”湖北省宜昌市衛生局醫政醫管科科長潘智明告訴記者,“針對康復醫療費用,商業保險往往支付過低甚至拒絕支付;而醫保政策除了9項國家基本醫療保障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障范圍和農村合作醫療之外,還應該有更多病種納入可報銷范圍。”
潘智明表示,讓大醫院外轉病人,要通過政策引導,不能光靠行政指令。“目前,醫保支付康復科病人費用不分疾病的輕重和階段,且報銷水平較低。下一步,醫保和新農合應該調整支付方式和報銷比例,通過經濟杠桿撬動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讓康復病人愿意轉走。”
加強部門協作,出臺支持政策
今年3月,衛生部發布的《“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康復醫療機構劃分為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康復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3個層級。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以疾病急性期患者為主,立足開展早期康復治療,及時下轉患者;而康復醫院則以疾病穩定期患者為主,提供專科化、專業化康復服務;基層醫療機構以疾病恢復期患者為主。
指導意見還提出,要重視部門合作,積極爭取有利于康復醫學教育、機構建設、人才培養、經費投入、醫療保障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努力營造各部門理解和支持康復醫學發展、全社會關注康復醫學事業的政策和社會環境。
“康復醫療體系建設涉及衛生、社保、教育、殘聯、民政等多部門,特別是在基層,需要和這些部門分工協作,整合區域內的康復醫療資源。”山東省衛生廳醫政處處長萬書臻說。
為解決康復醫療人才短缺問題,“十二五”期間,衛生部將逐步建立康復專業人員培訓制度,開展康復治療師培訓工作。各地也在人才培養方面展開探索。
據了解,山東省衛生廳下一步要繼續實施全省康復醫療師培訓工作,同時指導各試點城市積極開展本地區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考試合格者將持證上崗;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與4家醫療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為云南省129個縣市的殘聯系統社區康復員提供了培訓服務。
針對醫保政策,一些省份要求醫療機構積極探索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制定價格調整方案,用經濟等手段調控醫療服務的供給需求。
敖麗娟建議,根據我國保險給付情況,盡快制定轉診不同等級康復機構的住院標準;黑龍江哈爾濱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柯云楠建議借鑒國外的方式,由社保部門按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轄人口數,把醫保資金劃撥給社區,再由社區引導病人在大醫院和社區機構間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