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埋怨:
老師說他難管教,不行就回家
心愛的兒子就這么沒了,方先生極度悲傷。他指著身邊的幾個人說,這個是孩子的媽媽,那位是孩子的外公……
據(jù)了解,方先生已經(jīng)和小強的生母離異,再婚后生了一個女兒。現(xiàn)在的妻子心地善良,對小強很好,這一點不是他夸口,鄰居們都知道。小強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平時見到左鄰右里,都主動打招呼,很有禮貌。但孩子有個習慣,喜歡在臥室里看書,前晚他一夜沒出門,家人以為他還是看書的,沒想到他會輕生。
提到孩子跳樓的原因,方先生和前妻都認為與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心理壓力大有關。方先生回憶說,小強本來成績不錯,最近明顯下降了。班主任馬女士為此經(jīng)常喊家長去學校談話。前天下午,馬老師又把他喊去了,小強也在,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調皮,上課小動作不斷,老師批評,他不僅不聽,還頂撞老師。
“她說我兒子很難管,不行就回家吧。”方先生說,馬老師當著孩子的面對他說了這些話,小強沒吱聲,他說以后會好好管孩子,然后就回家了。回到家后,也沒有罵孩子,兒子卻悶悶不樂,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事,心理壓力大,或是有什么委屈,一時想不開,才跳樓的。
孩子出事后,方先生給馬老師打過電話,告知不幸。馬老師很吃驚,說要跟學校領導匯報。后來他再打電話,馬老師就不接了。
記者根據(jù)方先生提供的手機號碼,昨晚聯(lián)系馬老師,試圖了解一些情況。但馬老師沒有接電話。
心理干預專家
叛逆期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讀懂他們的心理
14歲的小強跳樓了,付出的是年幼的生命,家長認為學校應該對此事負責。但老師批評孩子或是與家長溝通時,這樣的交流有很常見。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記者咨詢了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張純說,這個階段,孩子的生理變化,導致心理變化,與原生家庭疏離。因為他們要完成社會化過程,有時理想很好,但理想與現(xiàn)實有沖突,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弄清楚其中的問題,所以內(nèi)心有矛盾和苦衷。
張老師說,小強因為成績下降,不聽管教,老師批評他,或是找家長交流,由于恨鐵不成鋼,老師有時情緒激動,難免有不妥的言辭,現(xiàn)在不少孩子和家長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這可能是此事的誘因,但孩子的家長也有責任。因為孩子遇到心理壓力后,就會有情緒,有情緒,他們就會尋求家庭和社會支持因素。假如老師和家長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幫助和教導,悲劇就可能避免。
“我認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責任。”張老師說,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是以應試為向導,而是讓孩子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去學習成長,他們在玩耍中能擁有更多的伙伴,即使老師和家長難交流,孩子可以與伙伴們交流,同樣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張老師還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孩子家人哀傷予以心理輔導,以減少憤怒,好好地面對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