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0月11日電 題:中國內地家長期待書法“回歸”課堂
“我沒奢望孩子能成為書法家,只想讓孩子寫一手好字。”42歲的張淑艷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這位來自山西某私企的高層管理人員,目前不得不在每個周末帶著7歲的女兒去培訓班練習書法。
這位十幾年前畢業于大學中文系的母親認為,字如其人,能寫出一手好字,本身也是孩子綜合素養的一種體現。“寫字不完全是在寫,還包括對人的審美情趣的訓練、對人穩定的性格的培養等。”
令她遺憾的是,目前在讀高三的大兒子,“字跡一塌糊涂”。張淑艷說:“不能重蹈覆轍了,陪孩子練字能讓我見證她的成長。”然而,小女兒每周練習書法要占用不少時間,令她“吃不消”。張淑艷說:“書法最好能被列入日常教學課程,讓寫字成為學習的一種習慣。”
自己的親身感受更增添了這位母親的擔憂。“工作原因導致過于依賴電腦,長時間享受著手機中以字母為基礎的輸入法,很多字寫不出來了,更嚴重的是‘提筆忘字’,這是多么可怕。”
“現在能寫一手好字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剛剛退休、酷愛書法的山西晉中某中學語文老師張志全說。在他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學生們的寫字功底有所下降,是他近年來最為擔憂的。
張淑艷的煩惱,代表了中國內地許多家長的困惑。中華文化的根最終是扎在漢字上,進入計算機時代后,鍵盤、拼音輸入法已成為寫字、用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少有人去揮毫潑墨,鋼筆練字的情景也慢慢成為人們的一種回憶。鋼筆、毛筆的“沒落”也成為印證國民書寫能力日益下降、書法藝術日漸式微的一個“注腳”。
中國官方似乎已意識到其嚴峻性。2011年,中國教育部頒布《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2年年初出臺的修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級書法教育提出詳細要求,書法教育終于正式走進中小學課堂。2012年秋季新學年,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將正式啟用。
然而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在山西省會太原,開設專門書法課的中小學微乎其微。位于太原市五一廣場附近的一所學校負責人說:“官方沒有給書法教師專門的政策通道,目前缺乏專業書法老師,更多的則是由任課老師兼職,缺師資成為開展書法教育的‘攔路虎’。”
官方的新課標沒有令學校警醒,卻催熱了培訓市場。記者在太原多個知名的培訓點暗訪發現,學習硬筆書法的多數是一、二年級學生,學鋼筆、軟筆的年齡相對大一些,一周上一次課,每月收費在在200元人民幣到500元不等。一位負責接待的張姓工作人員稱,近年來家長們帶著孩子自發前來的比較多。“新課標出來后,書法培訓市場的蛋糕可能會更大一點。”
20余年一直致力于“書法進課堂”推進工作的山西介休市政協副主席郝繼文則認為,長期以來的教育體制,讓“書法”在學校和學生的觀念中慢慢邊緣化,短期內很難得到普及。“或許只有將書法列入升學考試科目,才能得到全社會的重視。”